雪域经济冲出群山(辉煌50年·大美新西藏)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 2015-08-12 04:11:00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这里是千山之宗,万水之源。青藏高原雪峰如海,大河奔腾,但壮美背后也意味着隔绝。打通天堑,融入世界,西藏自治区成立50年,每一步跨越,都是千年未有之巨变,都是一曲历尽卓绝的壮歌。

当青藏铁路如云间的哈达穿山而来,当“电力天路”攀越高山云朵点亮万家灯火,当汽车车轮终于驶进中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城墨脱,各族群众如何不在欢歌中滴下热泪?

当藏乡在春耕大典上喜悦地开出农业机械,当光伏、地热、风能驱动工业园区的机器运转,当山间的清泉用精致的瓶装运出山外,当“藏字头”产品行销四方,雪域儿女的发展劲头如何不由衷洋溢?

50年来,国家重大项目投入影响深远,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7000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近3年就超过3400亿元。相比1965年,自治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近300倍,连续20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年均增速12.4%。

打通天堑

高原水深浪急,山高谷险,谁架桥铺路,谁就被百姓世代铭记。汤东杰布,他一生在大江急流上建起58座铁索桥,600年来被尊为“铁桥活佛”。自治区成立50年后的今天,党和政府实现了千百年畅行的夙愿,西藏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宣告基本形成。

在旧西藏,除了布达拉宫到罗布林卡的2公里以外,没有任何可以行车的公路。拉萨到日喀则的重要交通线是条骡马路,被称作“色热尕空”。事实上别说骡马,人都很难行走。今天,以拉萨为中心,公路形成“三纵两横六通道”,东联川滇,西接新疆,北通青海,南达尼泊尔、印度。

去年底,全区通车里程7.5万公里,89%的县通了柏油路,99.7%的乡镇和99.2%的建制村通了公路,连只有18个人的山南隆子县玉门乡也不例外。2013年10月31日,被称作“地质灾害博物馆”的墨脱公路终于通车,成为中国最后一个打通公路的县,到林芝的时间由两天缩短为7小时。

墨脱百余公里的路,凝聚50年心血。滑坡、崩塌、泥石流、水毁、雪崩达425处,每年地震400多次,公路屡建屡毁,屡毁屡建。1965年,“牺牲8个人,修了8里路”,1994年,路终于修到县城,却一夜之间被山洪报废。通车前,由于运输靠背夫,一吨水泥竟要1200元,一只鸡150元,香蕉长熟只能喂猪。如今,墨脱物价回归,旅游人数一年翻一倍,石锅(当地特产)销售额增长近8倍,快递成了发展最快的行业。当墨脱人走出大山,拉萨林芝间的高等级公路一期通车在望,西藏将拥抱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高速公路。

墨脱的跨越发展如同雪域高原的缩影。青藏铁路已整整运营9周年,这是雪域高原的第一条铁路,铁轨延伸,又从拉萨连通日喀则,未来将经阿里通达新疆。拉萨通往林芝的铁路在夜以继日地施工,未来将贯通中国西南川藏大通道。9年间,经青藏铁路运送的物资累计2388万吨,进出藏旅客1655万人次。

在这片空气稀薄、气候复杂、平均海拔4000米的“空中禁区”,民航架起了云端桥梁。1965年3月,北京—成都—拉萨航线正式通航,50年过去,西藏民航航线已达58条。通航38个城市,形成五大民用机场网络,2014年,航空旅客吞吐量315万人次,与自治区常住人口相当。

曾经,西藏是电力孤岛,2011年底,青藏联网工程运行,3万参建人员在高寒风雪中完成了这项施工难度惊人的线路架设,为西藏的冬季雪中送炭。2014年,第二条“电力天路”川藏联网,结束了藏东电网的孤立。今年冬春,拉萨不再拉闸限电,今年夏季,西藏电力不仅盈余,还成功外送。

水能、光能、地热、风力,西藏能源总量居全国之首,但开发维艰。新中国成立前,西藏曾在夺底沟出现第一座水电站,仅拉萨上层个别人用上灯泡,至1946年便老化关停。如今,雅鲁藏布江干流的藏木电站,作为自治区装机容量最大的水电项目并网发电,拉开了西藏水电大开发的序幕。2012年底,行政村已不留死角,全部通电。

1993年,当拉萨开通900兆蜂窝移动电话,雪域高原第一次用上“大哥大”。如今,全区以光缆、卫星、网络为主的通讯体系逐步健全,9.7万公里的光缆覆盖了98%的乡镇,互联网用户占全区人口七成以上,农牧区移动互联网覆盖率超过了65%,牧民骑在马背上上网。

投资拉动仍是西藏发展的主动力。2014年,全区落实中央政府投资353亿元、增长30.3%,中央企业投资100亿元、增长58.7%,民间投资300亿元、增长30.6%。从“输血”到“造血”,瓶颈渐次突破,高原不再隔绝。

蓬勃生长

今年藏历元月二十六,西藏很多地方举行了盛大的春耕大典。拉萨堆龙德庆县古荣乡,人们身着盛装,在田埂上供奉切玛和青稞酒,祈愿丰收。春耕大典是藏历年仅次于春节的重要日子。从早先人力木锄,到后来牲口铁犁,再到如今,披红挂彩的拖拉机在吉时统一发动。

西藏农业生产方式的跨越令人感慨。1962年,不少县乡才开始推广农具,改变过去木犁耕地、手拔收割、牦牛踩场的原始方式,用上铁犁、镰刀和石磙。这十余年来,随着农业机械普及,“二牛抬杠”式的耕作方式已成为历史。

在西藏首个现代农机化示范县日喀则白朗县,巴扎乡彭仓村的边巴顿珠家43亩地,靠人畜1个月才能耕完,如今雇佣农机作业公司大型拖拉机机耕,总共用不了一周。边巴顿珠说,机器种地以前不敢想,因为即使有机器,也没有路,开不进来。如今,白朗县机耕作业已占到播种面积的92%。

科技对农牧的支撑力量在提升,农牧业基础条件不断改善。2014年,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增幅高达58.3%,近3亿元用于农民购置农机,农作物良种推广面积达238.67万亩,农机三项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7.5%。

这一年,全区粮食产量达98.5万吨,创下历史新高。在历来“菜比肉贵”的高原上,随着大棚普及,蔬菜自给率已高达90%。

曾长期以农牧为主的西藏自治区,高原特色产业正异军突起。1952年的统计报表中,工业一栏还是一片空白,此前经济形态只有千年以来的游牧和农耕。从20世纪50年代起,现代意义的工业产业才开始出现。50年发展,一、二、三产增加值占比从1965年的70.9∶6.8∶22.3,转变为2014年的9.9∶36.6∶53.5。一产下降61%,二、三产分别上升了29.8%和31.2%。藏医药、民族手工、绿色食饮品等特色产业增势喜人。

甘露藏药公司的老药工洛追,见证了藏药制作短短几十年间4次大的跃升,实现从石磨手搓到无菌无尘流水线的机械化作业。

甘露藏药是西藏的“同仁堂”,前身是1696年始建的药王山利众院。虽有利众的愿景,但旧西藏绝大多数百姓是用不到药的,牧民肯用几头牦牛换一粒七十味珍珠丸,像珠宝一样挂在颈间以备紧急。如今,拉萨经济开发区厂区已经投产,5条现代化制药生产线,按照藏药传统工艺生产。

5年前,市场还集中在自治区和周边,年销售额几千万。而去年销售额1.7亿元,35%以上借助铁路和逐渐低廉的航空运往全国。今年上半年,销售额已达2.5亿元。

西藏清冽的饮水,正成为最值得期待的经济增长点。2014年,全区天然饮用水产量突破30万吨,比上年增长一倍,产值5.3亿元。西藏坐拥世界公认最好的水源,且年开采量可达5000万立方米以上。按每吨万元的平均价格,未来将撬动5000亿元的产值。

便利的运输,良好的配套,雪域高原像打开了宝库,琳琅满目。5年来,西藏初步形成了藏东北牦牛、藏中奶牛、藏中优质粮油、城郊无公害蔬菜、藏香猪等七区七带特色农牧业产业格局,累计扶持和培育地市级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1家。1965年,全区工业总产值还在0.09亿元徘徊,2014年已增加到了150亿元。

雪域的吸引力在增加,打通铁路以来,旅游迅速成为西藏的支柱产业。西藏2014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55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3%。旅游总收入204亿元,增长23.5%。初步统计,去年旅游业直接或间接带动城乡就业达100万人次。今年,西藏全年接待游客预计1700万人次、收入超240亿元。

融入未来

付忠旭如今是月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生产总监。2007年,他们4个搞生物发酵技术的朋友坐着新开通的铁路来到拉萨。在哲蚌寺下面的村子里建了一间实验室,搜集高原的菌种,分离出2000余种微生物,建起了菌种库。在他们看来,西藏可开发的资源和市场太大了。付忠旭说,高原菌种有其优势,高原产品,无形中就意味着纯净、优质和高端。

他们在拉萨经济技术开发区注册创业,成为自治区第一批科技孵化企业。在众多的微生物中他们先开发了一种红曲霉菌,红曲16到18天完成一批发酵,在库房里看不到存货,市场几乎等着每一批产品出厂。根据网店发货统计,订单主要发往东南沿海,还有不少国外的客户。

在拉萨经济技术开发区,注册企业已超过千家,注册资本金200多亿元。拉萨青稞啤酒等一批高原品牌产品已打开国内外市场。产业园区为打造高原品牌的重要平台。2014年全区工业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44.11亿元,销售收入51.76亿元,新增入驻企业347家。

位于青海格尔木的藏青工业园堪称“走出去”战略的神来之笔。曾经,格尔木承担着西藏物资中转和后勤保障的使命。但随着天堑打通,格尔木西藏基地在发展的视野中被重新定位。西藏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铜、铅、锌等有色金属储量巨大。而格尔木经济基础好、环境承载能力强、发展潜力大、能源富集、要素成本低、交通便利,是典型的资源加工工业城市。两地优势互补,藏青工业园横空出世。

格尔木市向东17公里,大片厂房在戈壁拔地而起,工业园已具雏形。工业园一期占地10平方公里,主要以铜铅锌矿冶炼加工项目和循环经济为主,并延伸产业链,二期扩展至30平方公里。目前园区已注册企业160多家,去年已实现产值18亿元。

自治区市场主体在增加,今年上半年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8808户,注册资本568.0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2.59%和163.8%。最新数据显示,西藏市场主体总量达到14.98万户,其中非公有制经济占九成以上。

1993年,在拉萨成立了自治区第一个证券交易中心,与上海、深圳等证券交易市场联网运行,这是西藏第一个经营现代金融业务的金融市场。1995年,西藏第一支股票“西藏明珠”上市。20年后,截至今年6月,西藏上市公司已有12家。

如今,以市场为纽带,西藏同祖国内地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相互依存度越来越强。古老的雪域高原在现代化进程中走出封闭,冲出群山,拥抱世界。

《 人民日报 》( 2015年08月12日 14 版)

关键词:红曲霉菌,群山,大美,经济联系,西藏发展,雪域高原,经济形态,经济

责任编辑:jockbang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