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部署推进地下管廊建设 破解"拉链路"和"看海"顽疾
原标题:国务院部署推进地下管廊建设 破解"拉链路"和"看海"顽疾 原标题:中国将加快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破解“拉链路”和城市“看海”顽疾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任杰、赵阳 实习记者刘晗):受台风“苏迪罗”影响,中国多个城市再次出现严重内涝,城市“看海”现象不断出现,再次暴露出城市化扩张的“盲点”和城市地下建设的“短板”。日前,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提出要加快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业内人士指出,此举将在撬动巨大的社会投资需求的同时,有效破解“拉链路”和城市“看海”顽疾。 刚刚过去的周末,受台风“苏迪罗”的影响,位于东南沿海的福建遭遇强降雨,省会福州出现严重内涝,交通瘫痪。无独有偶,上周五,一场短时暴雨“光顾”北京,城区多地出现积水。这些年,内涝被冠以“城市病”的绰号,“城中看海”成了老百姓生活中的痛点。 “市民1:排水可能设施不够完善,要不然不会造成地面积水很严重(的情况)。前几年我们在北京的时候,那场雨就淹死好几个人呢。北京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相关部门、政府更加完善一下。” “市民2:出行特别不方便,危险系数也比较高。这么一点雨那么短速的就能造成这么大的影响。政府还是应该注重长远工程,而不应该是像路面立马拆了又建、拆了又建的表面工程。” 据统计,中国六成多的城市都发生过内涝,不少城市多次“遭灾”。今年入汛后,就有40座以上大中城市被内涝侵袭。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专家谢映霞认为,这暴露了城市规划建设欠下的“旧账”:“下大雨是偶然的,但是多个城市出现这种情况就有它的必然性。主要是在规划中,过去只考虑排水管网系统,但这么多城市出现这种情况,实际上是大系统出现了问题。过去,因为城市建设发展太快,在规划和建设中这一块就没有跟上城市建设的步伐。” 日前召开的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针对长期存在的城市地下基础设施落后的突出问题,要从中国国情出发,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在城市建造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电、给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的地下综合管廊。具体来说,要抓紧编制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专项规划;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新建道路要同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老城区要结合旧城更新、道路改造、河道治理等统筹安排管廊建设;完善管廊建设和抗震防灾等标准,建立终身责任和永久性标牌制度,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运行。 对于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中国住建部副部长陆克华认为,这是一项综合统筹工程,能解决频繁拆建的“马路拉链”弊端,“支撑我们城市老百姓生产生活主要是地下的基础设施,各种各样的管线大概有9大种、30多类。是因为不同管线的投资主体不同,也不知道什么时候需要增容(拆建)。比如,电力部门今天要下地建设,刚刚覆土,电信部门又要增容,又得挖开。综合管廊是大家都在这里面,你可以通过出入井进去以后增加容量,去维护,这样就能有效地解决‘马路拉链’问题。” 应对内涝等现实问题,成了中国推进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建设的推手。然而,历史欠账怎么补?投资来源是什么?据测算,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平均成本高达每公里8000万到1亿元。未来,将撬动万亿元以上规模的投资。 对此,陆克华表示,综合管廊投资需求巨大,中央财政计划三年内拿出102亿元的资金,引导地方搞试点,并通过各种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广泛地吸引社会资本,这个企业可以是社会资本、社会企业,也可以是管线单位的企业来投资,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建立收费的制度,谁进入管廊里面,要交费。另外,要创新融资体系。比如,发专项金融债,允许管廊建设企业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还有国家开发银行配套的中长期政策性金融贷款,来支持综合管廊的建设,来解决融资的问题。” 据住建部统计,今年已有69个城市启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项目,总长约1000公里,总投资约880亿元。业内人士透露,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有望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十三五”规划。 |
关键词:地下综合管廊,看海,旧城更新,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内涝,苏迪罗,短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