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放映机里的流金岁月

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作者: 2015-08-10 15:32:19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刚珠演示如何将胶片装在放映机上。

  见证西藏电影发展的老放映机。

  刚珠和放映机的旧时光

  放映员刚珠1992年开始在自治区电影公司工作,2000-2011年被分配到拉萨电影城做放映员,每天放映4场电影,11年来总共放映了1万6千多场电影。在自治区电影公司的审片室,陈列着两台硕大的35毫米放映机,每个放映机上都架着一个形似烟囱的散热管,直通到房顶,刚珠解释说由于要保证画面的清晰度,放映机要用3000瓦的大灯将灯光打在银幕上,“不散热的话就会烧掉。”

  为什么要用两台放映机,桑珠也给出了解释,一卷35毫米的电影胶片只能播放20分钟,长600米(在2000年之前一卷只能播放10分钟,长300米),而一部电影的标准长度是100分钟,“放一部电影至少得换5卷胶片,为了不影响观众看电影,就用两台放映机交替放映。”刚珠透过放映机前的方形观察孔介绍说,以前的胶片电影在一卷胶片快结束时,都会在屏幕的右上角给放映员两次换胶片的提醒信号,“留给我们的反应时间只有十多秒。第一个信号出来时要启动另一台放映机,第二个信号出来时启动好的机子要打出光来,同时第一台机子的光准时熄灭。”

  这套程序操作熟练的放映员做得天衣无缝,使观众根本察觉不到自己看的电影是由几卷胶片接起来的。然而,人难免会有疏忽的时候,刚珠说一天放好几场电影,到最后人都累得“思维短路”了。他不好意思地承认自己就出现过片子没及时接上的情况,“还有一次把胶片放倒了,屏幕上的人都是四脚朝天,又赶紧把胶片换正。”对于自己以前在工作上极少出现的小事故,刚珠一边回忆一边自嘲地笑着。

  作为放映员,刚珠在使用这些老放映机时,还有一项工作是必须要做的,就是填写“影片等级鉴定登记表”,刚珠介绍说,他一进自治区电影公司就有这项程序,听老同事介绍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进行这项工作了。他打开电影《蝴蝶飞》的胶片盒,取出里面的登记表,一边翻一边介绍:“这些胶片在刚送来时都是甲级,差不多放映150场后就会降为乙级,降到丙级时胶片就不能再使用了。放映时造成的磨损和划伤都会影响胶片的使用寿命。”

  放映机从胶片进入数字化

  在自治区电影公司的仓库里保存了8台不同年代、不同规格的老放映机,最早的一台是从前苏联进口的1949年造乌克兰式16毫米放映机,而同样在仓库里保存的16毫米接片机则产自1941年的美国。“上世纪50年代,我国甘肃及南京的光学仪器制造厂商开始仿制进口放映机,外形一模一样,放映效果也没有多少差别,但是零件质量没办法和进口货相提并论。”1989年便在自治区电影公司工作的发行科科长拉巴次仁向记者介绍道。

  “这些放映机分三种规格,分别是8.75毫米、16毫米和35毫米,都是按所放映的胶片宽度命名的。”据拉巴次仁介绍,这三种放映机在放映效果上是依次提高的,无论是画面清晰度还是声光效果,都存在明显差异。但2007年到2008年之间,西藏农村地区的放映机直接从16毫米放映机升级到数字放映机,而城市里的放映机则从35毫米升级到数字放映机。

  “这8台老放映机都是从基层放映队收上来的。自治区电影公司计划成立西藏电影陈列馆,将之前使用过的老放映机和老胶片等妥善保管,对有资料价值进行物理清洗,再通过专用设备转存成数字电影,供更多人参观,了解西藏电影发展史。”拉巴次仁用自豪的口吻说。

  西藏电影发展历程

  1951年5月,中国电影发行总公司的陈景华、傅电军、王云才等组成西北西藏工作委员会电影教育工作队(以下简称“电教队”)随军进藏,为西藏文化事业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1955年2月,西藏工委宣传部、西藏军区文化部成立影片联合发行站,是西藏电影最早的发行机构。

  随着民主改革的开始,电教队随工作组进驻各大寺庙,到各县组建电教队,以电影吸引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放映《白毛女》《百万农奴站起来》《欢腾的西藏》等影片,极大地配合了当时的中心工作。

  1962年,西藏电影发行总站成立,归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文教厅管理,有各类放映单位107个,各县基本上都有一个放映队。

  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成立。

  20世纪80年代,其他文化形式难以深入基层,电影无可争议地成为农牧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主要形式。全区一年放映12万场电影,平均每人每月可以看到1.1-1.2场电影。

  1981年12月,在全国电影发行放映工作会议上,国家决定对西藏电影实行特殊的“中央包发行,地方包放映”的政策。1984年9月23日,总投资180万元的拉萨电影院正式营业,到1991年,拉萨电影院各项收入共计157万元,放映收入104万元,成为西藏首家“百万影院”。

  2007年年底,国家正式开始实施“2131”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又创造了新的辉煌,全区478个放映队、7962个放映点年放映场次达到13万多场,从过去的每月每村0.9场上升到每月每村1.6场,全年观众达1533万人次,率先实现了“2131工程”的放映目标。

  2008年至2011年,西藏农牧区的电影放映方式为“数胶结合”,年放映场次12.6-12.8万场左右,2012年全面进入数字化放映时代,全年放映达到13.5万场次。

关键词:放映机,流金,岁月

责任编辑:刘江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