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新闻频道>>河北>>聚焦河北

河北“钢城”迁安转型 矿老板投资做红酒

来源: 京华时报 作者: 2015-08-10 09:47:21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钢城”迁安正努力改变一钢独大格局,力推“首都东边一座成长在水里的城市”这一新名片。迁安市政府供图

  张秋民(右一)参加红酒文化交流活动。受访者供图张秋民(右一)参加红酒文化交流活动。受访者供图

  距北京195公里的河北省东北部,小城迁安拥有许多光环——连续10年位居河北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之首、亚洲最大的线材生产基地、河北省唯一的国家级园林城市。

  许多第一次到迁安的人,往往会因穿城而过的滦河河水、高度绿化的城市环境,而忘记这是一座北方城市。行走在迁安宜人的环境中,只有“钢城大桥”、“钢城路”等地标还在提醒着:这是一座依矿而起、因钢而兴的资源型城市。依托丰富的铁矿资源,迁安钢铁工业近10年快速发展,全市经济总量的60%和税收的2/3来自钢铁、矿山行业。

  近年来,迁安努力改变“一钢独大”的产业结构,打造综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并努力打造“首都东边一座成长在水里的城市”的新名片。

  日前,京华时报记者走进迁安,感受这座钢铁重镇的转型历程,看它如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下进行“二次创业”。

  因钢而兴

  十年列河北县域经济之首

  “如果只想着挣钱,在那么多选项中,我不会选择现代农业。”48岁的迁安人张秋民坦言。

  7月盛夏的一个午后,张秋民来到自己的红酒庄园,与工作人员品尝外地寄来的红酒样本。酒庄内的生态菜园中,他的妻子正顶着阳光,摘取自种的豆角和西红柿。

  “我没想成为所谓的儒商,本质上还是跟以往一样,只不过现在更想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品牌。”张秋民说的“以往”,是指他自小北上打拼造就的粗犷豪放、敢想敢做的性格,曾以开矿、做矿粉加工厂发家的经历,让他作为“矿老板”,成为迁安先富起来的那一拨人。

  张秋民的故乡迁安历史悠久,曾被授予“中国轩辕黄帝姓氏文化之乡”称号。改革开放以前,迁安是河北有名的贫困县。1980年,迁安全县工农业总产值只有7.6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百元。直到“七五”期间,迁安大办“三个工厂”(以铁矿资源开发为重点的“黑色工厂”,以山滩资源开发为重点的“绿色工厂”和以劳动力资源开发为重点的“家庭工厂”),才让全县经济实现快速发展。

  正是在那个时候,18岁的张秋民离家北上打工,挖过煤、打过工、开过小商店。“我真正成为所谓的‘矿老板’是在秦皇岛青龙县。”张秋民回忆,2003年前后,他在青龙经营一家宾馆,发现有资源可以开矿,便投资2000余万元,开了一家年处理原矿400万吨的矿场。

  “那时处于整个产业的初期上升阶段,赚钱不难。”张秋民说,毕竟人在他乡,各个方面都会有所限制,2005年,他将矿场出手,回到故乡迁安。那时,迁安已经因钢铁而兴,位居河北县域经济综合实力首位。

  投资1000万元成立民祥工贸有限公司,一个年处理30万吨铁精粉深加工的工厂成了张秋民的事业重心,让他参与到了迁安市钢铁产业的火热发展中来。

  在迁安,张秋民的加工厂算中上规模,钢铁产业最火热的那几年,这个加工厂给他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2005年,一吨铁精粉的价格是三四百元,后来价格连年上涨,最高时达到每吨1200元。”张秋民说,最好的时候是在2007、2008年前后,销售供不应求,大伙儿都瞧准时机加入其中,大大小小的工厂开了不少。

  采访中,张秋民并未透露那几年来的具体收益。但和当地许多“钢老板”、“铁老板”一样,他的一家四口最早入住了当地最好的小区,也是当地较早开上好车的一批人。

  钢铁行业火热之时,迁安的决策者们冷静下来,他们意识到“一钢独大”的局限性。市委书记李忠表示,钢铁行业对资源高度依赖,又是典型的高污染、高耗能产业,迁安产业结构过于单一,钢铁行业的GDP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90%。

  “如果不着眼长远、未雨绸缪,像某些资源型城市那样,等资源枯竭了、一些工人下岗失业了再转型,就为时已晚。有产业互补,才可以做到东方不亮西方亮,丢了南方有北方。”李忠说。

 [1] [2] 下一页

关键词:钢城,迁安,转型

责任编辑:丁丽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