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幸福是小康湖南最亮底色
最近出版的《小康》杂志2015年8月上刊以《“敢为天下先”的湖南创新》为题,刊登了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守盛的专访文章,并作为封面人物推荐。在访谈中徐守盛表示,我们的民生有所改善,我们的财政收入不是很大,但是我们支出了5600亿左右,70%都是用在民生的建设上,水电路气房,基本上老百姓都看得清清楚楚。(8月7日人民网) 民心连着党心,民声连着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只有把改善民生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注重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才能保持湖南经济的持续健康较快发展。事实上,重视和解决7200万湖南民众最现实、最迫切、最关心的利益问题,湖南省的决策层也从未有过丝毫懈怠,财政支出70%用在民生建设上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湘江流域的用水安全,已成湖南最重要的民生大事之一。为保一江清水湖南专门成立“湘江保护协调委员会”和“湘江重金属污染治理委员会”,省长杜家毫担任负责人。随后还确定湘潭竹埠港、株洲清水塘、娄底冷水江、衡阳水口山、郴州三十六湾五大“主战场”,打响治污攻坚战。今年3月监测数据显示,30个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9.4%,民众生活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 对于民众而言,衣食住行样样都不可少。而住房保障可谓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一环,牵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还在2014年湖南“两房两棚”建设任务就曾超额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1.66万多户,新增公租房(含廉租房)15.92万多套,城市棚户区改造19.54万多套,完成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3.43万多套。随着保障房建设全面推开,潇湘人民安居梦圆了,“小康湖南”也更近了。 民生改善成效如何,老百姓腰包鼓与否也是个重要的衡量因子。也可以想象,若是空自叫嚷着民生改善,民众腰包瘪瘪的,其效果也将大打折扣。在这方面湖南就找准了立足点,精准发力,2014年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26570元和10060元,是2010年的1.6倍和1.8倍。就在今年上半年,湖南城乡居民收入也分别增长8.6%、10.2%。腰包鼓了,心气顺了,民众生活水平也随之愈来愈好。 事实上,全力打造民生保障“升级版”已经成为了湖南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的一大特点。还在2014年湖南就已全面完成15项26个为民办实事项目,城乡人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达到360元/月和204元/月,今年湖南全省还将继续抓好15项24个重点民生实事项目,更在无形中让潇湘民众生活底气更足。可以说,而今在潇湘大地老百姓的诸多期盼正在转化成现实,老百姓的“获得感”也随之越来越强。 湖南书记徐守盛多次指出:“在经济下行期,更要重视民生工作,兜住民生底线,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如此这般从思想深处把群众放心上,放下身段扎扎实实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既保证了民生改善的成色,也是对“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最好注解。当下,湖南上下若能进一步推进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统筹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谐安全发展,必将会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三湘群众,让民生幸福这抹小康湖南底色更加鲜亮。 文/李盈 |
关键词:小康,三十六湾,湖南省委书记,民生问题,饮用水水源地,湖南经济,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