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闷热潮湿,还时不时来场阵雨,但这没能阻挡住人们参观的热情。7月30日早上8时50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大门旁的安检口就排起了长龙。开展近三周的《伟大胜利 历史贡献》展览已经迎来观众14万余人次。
如潮的人群中,五位白皮肤、蓝眼睛的外国游客格外引人注目。领头的是一位身着水红色衬衣、戴着无框眼镜的英俊小伙儿,他并非普通的背包客,而是乌克兰记协副主席谢尔盖·托米连科,此次应中国记协邀请率代表团访问中国,这也是他的第二次中国行。
托米连科参观过不少我国的博物馆,但抗战纪念馆却是第一次来,显然,他对馆内的史料、文物、雕塑很感兴趣,频频掏出手机拍照记录。“基辅(乌克兰首都)的母亲山有卫国战争纪念馆,乌克兰人民每年都要在那里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托米连科说,相比于卫国战争纪念馆,抗战馆无论是展馆布局、声光电表现手段等方面都更为先进、全面。但由于相距很远,两国人民对于对方的历史,特别是二战史了解并不多,“这次能够受邀参观抗战馆,是一次非常好的学习、认知的机会。”
在抗战馆的展陈中,专门设立了一个日军暴行区域,用详实的文字、照片、影视短片揭露了侵华日军在中国犯下的各种惨无人道的罪行,整个场景特意采用黑色、昏暗的主色调,让人心头沉甸甸的。这里也是观众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每块展板前都是人头攒动。托米连科和同伴们夹在人流中,看得格外认真,每张照片的英文注释都要仔细阅读,遇到一些没有英文的解说词,他会回过头请教身边的翻译。面对一张张从未见过的屠杀、虐杀的图片,他湛蓝的双眸中流露出吃惊、压抑甚至愤怒的情绪。他说:“我们国家的历史教材也提到了抗日战争,但只是一些简单的史实叙述,并没有过多地介绍日军暴行。我也看过一些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影视作品,但这种真实的历史更让人触目惊心。通过这些可以告诉我们,不要忘记痛苦的历史,珍惜现在的和平。”
观众留言
铭记先烈,缅怀先烈,勿忘国耻,愿祖国繁荣昌盛。
——参观者 米玛央吉
好好学习,热爱祖国。
——参观者 周雪轩
文物故事
“爆炸教材”首次曝光
本报讯(记者 刘可)昨天上午,66岁的河北市民周锁祥特意赶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捐赠了他收藏的3件抗战文物,其中有一本国内罕见的抗战时期游击队训练班的教材《爆炸之研究》。
这是一份泛黄的油印小册子,上面印着“冀中军区第九军分区游击第四总队训练班编印”,日期是1941年5月1日。扉页上是一幅漫画,漫画中有地雷、手榴弹、马尾雷,还有被炸飞的日本国旗和日本兵。编写这份教材的是一位名叫李峰的同志,书名是吴立人题写的,内页还写着“广泛开展爆炸运动,围困缩小敌人之占领地”;“遍地都是敌人的坟墓”。小册子详细教授了如何制作地雷、埋设地雷、制造干电池、进行爆破等内容,头发丝、洋铁桶、秫秸秆、洋铁皮、石头这些看似普通的东西,当时都成为根据地自制地雷、炸弹的原材料。
周锁祥表示,这本小册子是15年前他在河北大城县的地摊上买到的。“当时我一眼就看上了这个东西。”多年来,周锁祥一直想给它找个地方,能够让更多的人看到它的价值,而抗战馆则是小册子最好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