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民众乘电梯也如惊弓之鸟

来源: 新京报 作者: 2015-07-29 14:01:17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良序社会,公众正常的生活本不应该步步惊心,而让人提心吊胆准备“闯关”的公共设施,也是不合格的。

  荆州7·26电梯“吃人”事故引发的舆情冲击波仍未止息:目前湖北已暂停使用“吞人电梯”厂家所产扶梯,国家质检总局要求8月10日前各地对自动扶梯逐台检查。在网上,其链式反应更是剧烈:网上热传部分网友小心翼翼试探电梯踏板,悬空身体搭扶梯或立定跳远越过踏板的动态图、视频,乘坐电梯正确方式、紧急关闭电梯方法的“自救常识普及帖”也被大面积传播。

  作为个案的电梯“吃人”事故,引起舆论海啸,让民众普遍心有余悸,甚至如同惊弓之鸟,这番景象耐人寻味:尽管大活人在商场电梯上瞬间消失仍是小概率事件,可这不影响它对公众造成的心理阴影——毕竟,一次恶性事件的发生,短时间内容易带来自危心理,何况电梯“吃人”这类庸常生活里突如其来的劫难,给人的“代入感”太强,所以很多人对遇难者的遭际感同身受。

  事实上,不只是电梯,很多公共设施都曾将人置于难以掌控的风险漩涡中,比如媒体曾曝光的,走在路上掉进热水坑或遇上地陷,在地铁上被安全门挤死等等。而在谈及公共安全问题时,这些个案难免不被“合并同类项”,成为多重风险的例证。而各种风险叠加之下,很多人的安全焦虑难免泛化。

  社会学中有个术语“沙堆效应”,常被用于描述现代社会面临的安全问题:当社会足够复杂,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日益紧密,任何环节上的变量,都可能是导致结构性失衡的因素。所以这些安全问题背后,总连着亟须反思的社会成因。但毫无疑问,在现代城市里生活,却得随时提防这里有个坑,那里埋着雷,像被置于荒岛求生的处境中一样学会小心这警惕那,这不应该成常态。

  虽说这次电梯“吃人”事故让很多人了解到紧急按钮等有用常识,但得看到,许多电梯隐患不能通过紧急按钮规避,何况涵盖各方面的“生活小窍门”,很多人穷尽一生的时间也学不全;很多“教程”还是谬传,如“扶梯中间盖板不要站立”;而即便学全了那些生活窍门,也未必覆盖了可能发生危险的未知领域。

  而要恢复公众的安全感,不能光靠牢记“这个有毒”“那个很脏”的小贴士自保。我们终究不可能像超级玛丽一样出行,而让人提心吊胆准备“闯关”的公共设施,也是不合格的。很多灾难都有人祸的成分,这次电梯“吃人”事故亦是如此,其事故原因也指向了维保纰漏。正如新京报昨日社论说的,针对电梯惊魂频发,利用技术手段让电梯“健康状况”得到远程监测,建立故障及时排除机制,已刻不容缓。实质上,对于公共设施,要着眼于公共安全网的织牢织密,就得从风险筛查到危机预警,从安全防范到及时补缺都做到位;上自政策法规,中至各环节管理,下迄个人操作,都要恪守责任。

  良序社会,公众正常的生活本不应该步步惊心,也不可能人人都拿到险象丛生的“通关秘笈”。比起普及那些能图个心安的“小窍门”,社会各方更应该做的,是给公共设施都接上安全“接口”,让看得见的制度管好看不见的漏洞。本质上,网民列出“防路坑防地陷防电梯吞人……”安全攻略中,最该防的就是漏洞补缺的缺失。

关键词:电梯,公共设施

责任编辑:丁丽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