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葡萄酒抢滩国内市场 火爆背后乱象丛生
日前,中澳自贸区协定的签署,意味着34.7%的葡萄酒关税将在2019年降为零。澳大利亚也成为继新西兰、智利后,又一个享受葡萄酒零关税待遇的国家。 曾经“高高在上”的进口葡萄酒,近年来随着进口量逐年攀升和价格降低,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此次在“零关税”的政策红利之下,进口葡萄酒更是吹响了新一轮对国产酒的进攻号角。但与此同时,进口葡萄酒火热的市场背后,也隐藏着鱼龙混杂等乱象。 A观察篇 葡萄酒零关税扩容 近年来,随着国内葡萄酒市场的火热,除了大家非常熟悉的法国波尔多地区进口葡萄酒外,还有不少“新面孔”出现,如来自澳大利亚、智利、美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的葡萄酒。 据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酒类进出口分会统计,今年1~5月,我国进口葡萄酒数量同比增长38.09%,金额同比增长22.32%,进口额增速继续提高。 6月17日,中澳签订自贸协定,意味澳大利亚葡萄酒将在2019年享受零关税。而在此之前,享受葡萄酒零关税待遇的国家还有智利和新西兰。 这些举措都将拉动葡萄酒进口量进一步增长。数据显示,澳大利亚、智利葡萄酒到中国的进口量也出现激增。2015年前4个月,澳大利亚葡萄酒进口量同比上升48%,进口额激增90%,成为仅次于法国的第二大葡萄酒进口国。今年3月,智利瓶装葡萄酒向中国出口大约34万箱,总额超过1.16亿美元。 价格渐趋亲民 过去的十年,进口葡萄酒受益非理性消费,其价格虚高,不过随着三公消费禁令等因素的影响,进口葡萄酒不再都是“高大上”产品,价格变得越来越亲民。 记者在京城超市、酒业专卖店看到,货架上摆放着不少标称“原装进口”的葡萄酒,价格差距悬殊:高档的礼盒酒有的一瓶标价1000元以上,甚至上万元;低端的进口葡萄酒,有的一瓶几百元左右,打折后有些甚至低至数十元一瓶。总的来说,产自法国的较贵,而产自澳洲、西班牙、智利等国的则相对便宜。一位酒业专卖店销售人员介绍,目前国内市场进口葡萄酒销售较好的,价位多集中在100-500元这一档次,这个价位的葡萄酒品牌众多,涉及的国家和主要产区几乎应有尽有。 而在此前,一些高档葡萄酒销售很是火热,甚至可以说是“一瓶难求”。一位业内人士透露,以大拉菲为例,在2011年前后,一瓶1982年的大拉菲在国内最高能卖到8万元-10万元。现在,同样一瓶1982年法国大拉菲,只需要4.5万元,而通过一些压货的经销商还能拿到更低价格。 中国食品商务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表示,零关税直接影响终端价格,使进口葡萄酒价格不断下探,国内葡萄酒市场竞争更加白热化。此外,受三公禁令、经济大环境等影响,也使得高端葡萄酒自降身价,以抢夺市场。“进口葡萄酒过去暴利销售模式不再,近几年进口葡萄酒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新西兰、智利、澳大利亚等国的进口葡萄酒关税减免,将导致进口量大幅增加,国内葡萄酒整体市场供过于求,价格自然下跌。此外,现在整个酒水市场不景气,各渠道商均在采取低价出货策略,电商平台的价格策略也对进口葡萄酒的价格带来较大冲击。” 国内酒企压力大 进口葡萄酒飞歌猛进,也给国产葡萄酒不少压力。中国酒业协会数据显示,2014年国产葡萄酒全年酿酒总产量116.10万千升,同比增长2.11%;实现销售收入420.57亿元,同比增长3.91%。不仅整个国产葡萄酒增长乏力,一些国产葡萄酒龙头表现也差强人意。国产葡萄酒龙头企业张裕年报显示,2014年实现营业收入42亿元,较上年下降3.80%。 中国酒业协会副秘书长王祖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尽管一些国产葡萄酒的价格较低,但价格并不是决定行业发展的唯一因素。葡萄酒是极具个性化的酒种,注重的是品质、产区和性价比,中国葡萄酒目前还缺乏个性和特点,没有辨识度。“国产葡萄酒产业发展瓶颈在于个性和品质,葡萄品种的选择、栽培模式和技术没有提高,各个产区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国内葡萄酒企业重渠道轻文化,照搬白酒的营销模式是不可取的,葡萄酒的文化属性很重要,高端酒的价格支撑需要品质、品牌、历史、文化、风土等因素共同作用。” 朱丹蓬表示,国产葡萄酒的竞争更多在于拼规模、拼价格,并没有给消费者讲一个好的故事,把葡萄酒文化内涵教给消费者。“随着关税减免政策进一步放开,品种丰富的进口酒或将进一步蚕食国产酒市场份额,价格战在所难免。因此,未来葡萄酒消费将更倾向于高性价比产品,国产葡萄酒的市场压力将更大。” |
关键词:进口葡萄酒,乱象,葡萄酒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