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新闻频道>>社会万象

高校数百万年薪招聘 院士头衔为何如此“天价”?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 2015-07-25 09:04:12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近日,南京晓庄学院公开招聘高层次人才,对两院院士亮出“高薪牌”,提供购房补贴、安家费、科研启动费等最高600万元的待遇。无独有偶,湖北中医药大学开出200万元年薪“挖”院士;临沂大学开出科研启动经费1000万元,年薪300万元,安家费200万元等优厚待遇招聘院士。

  类似这样高薪招揽院士的消息频频见诸报端,让人不禁质疑:院士头衔“含金量”为何如此惊人?“天价”院士又能带来些什么?对此,记者进行了采访。

  院士头衔“含金量”惊人

  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一般为终身荣誉。自2009年起,中科院给院士的津贴由原来每月200元调高至1000元。此外,年满80周岁的院士升为“资深院士”,不再拥有院士选举投票权,但每年另享有1万元“资深院士津贴”。

  记者采访了解到,江苏两院院士收入分配机制基本分为以下两类:一类是工资加津贴,如一年工资收入20万元左右,另有24万元左右津贴;第二类是各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土政策”,即所谓年薪制,如某高校规定新引进院士年薪150万元,为确保不至于“招来女婿气跑儿子”,新引进院士与学校原有院士享受同等待遇,校内原有院士也享受年薪150万元的待遇。这里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有些院士本身就是各单位的“头头”,既当领导,又享受高薪,难免引起群众非议。

  江苏共有普通高校134所,但拥有的院士不过百位。“僧多粥少”的现状让各大高校摩拳擦掌。江苏师范大学为柔性引进的院士量级高层次人才提供的待遇为200平方米的过渡住房,每月10万元生活补贴。南京审计学院招聘的院士最高能拿到350万元的购房补贴。

  此外,地方政府重金揽才势头也十分猛烈。如江苏省高邮市对引进的两院院士给予所购房屋全额资助的待遇;泰州市则为引进的两院院士提供3年免费人才公寓,并发放100万元“购房券”。

  院士“抢手”本是好事,这意味着社会越来越重视知识和人才,但动辄百万元的高额纳贤之风,同样折射出一个问题,高校和地方把院士当成支撑门面的“招牌”,一味关注院士数量,忽视了自身科研条件与学术氛围的建设。这种盲目的做法无疑背离招贤纳士的初衷。

  高薪揽才背后的利益诉求

  4年前,华中师范大学原校长章开沅4次请辞与两院院士具有同等待遇的资深教授一职,在学界掀起不小的波澜。当被问及原因,章开沅直言:“院士补贴太高,终身待遇不合理。”

  除去薪酬待遇,院士可以作为博取私利的“摇钱树”,同样是人尽皆知的“秘密”。记者采访了解到,不少院士都拥有隐形收入:一是从科研项目中“克扣”经费;二是日常评审、兼职等方面的收入。中国第一位退休的院士秦伯益就曾坦言,很多院士热衷拿项目与课题,既能为自己挣钱,让别人挂院士之名申请课题,也能从中获利。院士名气响、面子大,成了不少高校的“广告招牌”。

  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是江苏省内两所国家重点建设高校,其院士分配机制是“基本工资+津贴”,基本工资享受一级教授待遇每月5000多元,年岗位津贴24万元,另外江苏省委组织部每月补贴1万元,加起来共计42万元左右。这样的收入并不算高,但南京大学有32名院士,东南大学有11名院士,他们人心思齐,一心一意搞科研,成果显著。资深院士冯端告诉记者:“真正的院士是拿钱买不来的,因为埋头搞科研的院士不在乎钱的多少,他们看重的是尖端的科研平台和浓厚的科研氛围。”

  “院士作为高端人才,享受高待遇无可非议。但近几年,将院士请过来当‘花瓶’,赚钞票的问题日趋严重。”在东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仲伟俊看来,社会把院士拔得太高,各种考察、座谈和评审也对院士邀约不断,导致地方、高校和研究院竞相用高额科研启动费、安家费以及年薪等争夺院士,装点门面。

  仲伟俊认为,问题主要出在高校与地方政府上:一方面,在现行体制下,高校拥有院士数量的多寡,直接影响高校排名、权威性及课题资源的获取,这导致高校形成“院士在手好说话”的管理心态;另一方面,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科技创新驱动政策,但落实到某些地方,就变成了高层次人才的比拼。“院士数量越多,政绩越大,领导面子上越好看。说到根子上,还是利益驱动在作祟。”

  国外院士制度引反思

  两院院士章程修订数次,2014年修订被视为力度最大的一次。新修订后的章程从提名途径、遴选机制、退出机制3个方面进行了修改,但院士津贴依然维持每月1000元,对院士待遇并没有明确规定。

  这也为院士待遇的“漫天飞价”提供了“社会土壤”,一方面,高额的薪酬让不少院士舍不得退休;另一方面,高校与地方的“门面需求”也不允许院士轻易退休。2013年11月,年满80岁的沈国舫院士向工作了一辈子的北京林业大学表达退休意愿,但该校以“无人胜任沈国舫岗位”为由拒绝了他的请求。

  梳理欧美国家的院士制度,记者发现了迥然不同的状况:英国皇家学会是享誉世界的科学学会,但会员没有工资,更谈不上像中国院士那样高额的薪酬,他们只有少部分的补贴,甚至还要自掏腰包做研究。同样,美国申请科研经费的关键在项目内容,不少院士实验室因项目内容不过硬而无法得到经费,难以逃脱“被淘汰”的命运。

  “院士是学术称号,也是终身荣誉,但我国院士头衔被赋予太多学术之外的东西。”江苏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等教育专家告诉记者,有些上了年纪的院士已无足够精力搞科研,但学校还是抓住不放,将其作为申请国家科研资金和提高名声的“法宝”。而在美国,院士不退休就得承担教学与科研任务,不愿意或者无力承担就得退休。这种以学术为本位的精神无疑值得借鉴。

关键词:天价,湖北中医药大学,高校,院士制度

责任编辑:丁丽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