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路径依赖 确立理论自信
就理论探索而言,吸收、借鉴国外相关研究成果非常必要,加强与国外理论研究人员的对话、交流确实需要,因为我们的探索研究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西方学者对发展问题的研究比我们早,在总结概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经验教训方面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理论分析。他们所提出的一些问题、所阐明的一些观点、所运用的一些方法,值得我们重视。但重视不等于依赖,不能仰仗西方理论来阐释和说明中国问题。将中国问题的分析和解答寄托于西方理论,无益于对问题的真正解答,无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克服对西方理论的路径依赖。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西方理论不可能真正站在非西方立场上来考虑问题。诚然,西方理论中关于发展的理论研究不是铁板一块,也有比较公正客观的观点和意见,但就整体、主流而言,这些理论是有利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由其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所决定,这些理论不可能担负起为发展中国家合理制定理论、目标与道路的任务。 西方理论所提出的问题不完全是发展中国家真正存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理论一般是以西方的眼光来观照非西方国家的发展,因而所关注的问题往往带有明显的西化色彩。而且,有些问题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可能是伪问题。既然西方理论所提出的问题并不完全是发展中国家真正存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那么,由此所开出的“药方”也就很难适用于发展中国家。 西方理论不足以解释发展中国家的复杂情况。具有经验科学性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它所要解释的经验。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实践经验的理论,难以说清发展中国家的问题,尤其是难以说清像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的复杂状况。它可能有一个清晰明了、自圆其说的解释框架,但不足以应对发展中国家的复杂矛盾;可能对说明某些方面的问题有所启示,但绝不能用来作为这些国家发展的指南。对于我们来说,自己的事情自己最有发言权,自己的问题也只有靠自己来解决。 因此,对西方理论应具体看待,不能过分依赖。对西方学术盲目推崇,会妨碍我们独立思考;对西方理论资源和研究方式过分倚重,会遮蔽中国问题的真实性质。西方的一些理论信条虽然很诱人,但很难直接套用。脱离实践基础和现实条件提出的问题和观点,只能是一种虚假、空洞的概念。中国的路需要中国人去走,中国的发展实践需要中国自己的发展理论,不能指望西方给我们提供理论方案。这就要求我们重点加强自己的理论探索和理论创新,用中国的话语、中国的方式来研究和阐释中国的问题,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在研究路径上,应当“回到马克思”。马克思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从来不是为了建构一种什么理论体系去进行理论研究的,而是为了揭露和解决现实社会的内在矛盾、寻求人类解放道路进行理论探索的。换言之,马克思并不是在纯思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自己的理论,而是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超越以往的旧理论、形成自己的新理论。可以说,马克思的哲学以及全部理论从始至终就与西方的思辨哲学走的不是一条道路。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同样需要沿着马克思开辟的道路走。这就是面对现实、面对问题,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互动中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 克服路径依赖,重要的是确立理论自信。这种自信不是盲目的自信,而是从比较中获得的自信。任何一种理论的当代价值都不是自封、自我认定的,而是在同其他理论的比较中得以彰显的。在中国语境中,各种各样的理论都程度不同地出现过。对这些理论究竟如何加以评判呢?没有别的标准,就看哪种理论能够成功解释、应对中国的问题并引导中国健康发展。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在这种比较中“胜出”的。正是这样的理论而不是别的理论,引导中国走上富裕昌盛之路、民族复兴之路。因此,我们的理论自信是从比较中获得的。加强理论的比较研究,是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一环。当然,这样的比较并不意味着简单的批判与排斥,相互参照借鉴也是题中应有之义。通过比较、碰撞,可以产生许多思想火花,从而提高研究水平,促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 (作者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 人民日报 》( 2015年07月24日 07 版) |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探索,路径依赖,思辨哲学,理论创新,理论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