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新闻频道>>经济快讯

河北实施智能制造创新工程 打造“中国制造2025”

来源:长城网综合 作者:纪丽娜 白肖云 2015-07-13 21:18:09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导语:河北省将积极落实“中国制造2025”,着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实施智能制造创新工程。到2017年,力争我省工业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员工使用机器人台数)达到50,重点行业智能制造水平实现新突破。

  期盼“河北智造”

  ——机器人应用市场空间很大,却少了河北企业身影

  河北产机器人的“缺席”,折射出一个尴尬的现实:河北缺乏优秀的机器人研发制造企业,核心技术储备不足,企业竞争力不强,连本地企业的“芳心”也未能俘获。

  但在上海、广东、浙江等省市,机器人产业发展迅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呈现聚集之势,涌现出广州数控、上海新时达等业内领军企业,在不少领域开始与国外高端品牌争抢市场。

  企业是技术创新、市场竞争的主体,要把河北的机器人企业扶持起来。“国外行业巨头高度垄断,沿海省市新兴企业步步紧逼,再不加快脚步,培育河北自己的领军企业,我们的机器人产业就真赶不上了!”作为为数不多的机器人制造企业代表,唐山开元集团董事长柳宝诚代表呼吁。

  找准“河北方位”

  ——专注细分市场,与我省优势产业融合生成竞争力

  “不仅仅是医药行业,汽车制造、光伏、食品、机械……我省的优势产业大多是使用机器人的大户,这为我省发展机器人产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一些代表委员建议,机器人生产企业要结合全省产业实际,努力发现企业创新需求,在助力河北产业转型升级中开辟新市场。

  拿出“河北气魄”

   ——强力支持市场应用和技术研发,培育“河北巨头”

  除了支持机器人应用推广,更应该扶持企业研发。“我们在江苏南通的一家合作企业,正在研发机器人专用减速机,这家企业不到200人,销售刚到2亿元,但三年时间,已累计获得当地政府近千万元的研发费用支持。”柳宝诚代表认为,河北应该拿出更细化、更有气魄的扶持政策,支持企业研发核心技术,培育领军企业。 

  相关

  机器这样换人——探访石家庄四药的“智能制造”

  两吨重的大家伙上岗

  ——包装仓储车间工人减少3/4,最繁忙车间变得冷清

  闫莉,是1986年进入石家庄四药的老员工,在石家庄四药的包装车间里干了几十年,没想到这会儿突然跟机器人成了同事。说到机器换人,最令她感到不同的是过去热火朝天的包装车间里,已经难见工人的踪影,这些都被四台两吨重的机器人给代替了。

  现在,只能在车间里看到:橘色的身躯,长长的铁臂,加上基座足有两吨重。一天24小时不知疲倦,随时开启箱门,静待从流水线传来的一箱箱药品。装满12箱药后,机器人挥舞手臂接货、关仓、下降,三个巨大关节马上划出一道优美的半圆形弧线,将12个输液箱稳稳地堆在托盘上。

  这台4号机器人在每一个关节连接处,都装有一台伺服电机,用伺服电机带动关节实现不同的转数,各关节同时运动,就能让机器人划出一段运动轨迹。

  就像作画一样,在运动过程中确定几个点,比如流水线接药品处、托盘、中间连接处等,只需要把这几个点固定下来,运动控制卡就能自动设定、计算每台伺服电机转数,帮助巨大的机械臂设定一个优美弧线,让机器人既优美又实用。

  机器人制造业,轴数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工业机器人的制造水平,其实是运动控制卡这种软件程序发挥作用。有了机器人,人确实用得少了。石家庄四药平时最热闹的包装和仓储车间,使用的工人减少了3/4。

  机器人倒逼码垛员工离岗

  ——它能代替重复性劳动,更要求人学习新的技能

  石家庄四药巨大的物流仓库中,一天要接收来自生产线上的138万瓶大输液产品,算成包装箱也得有40000箱,按每天每人搬运1000箱计算,得需要拉车、搬运、码垛的员工40人。

  两年前,第一台机器人开始码垛,抢的就是刘万强的饭碗。刘万强说,当时他在这个笨重的家伙面前待了很久,心有不甘。但是日子长了他却看到,“这家伙码起垛来从不觉累,而每台机器人都会自动识别药品箱的包装码,确保与托盘一一对应,差错率基本为零。”

  人工是没法跟它比的,刘万强服了。两个月后,刘万强离岗了。可就在这个时候,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由于产线前端的机器人等自动化设备的大量应用,后期出库时的效率却有点跟不上了。”闫莉说,公司决定大量购买机械化叉车。

  不久后30多台新叉车配备到位。离岗后的刘万强,被公司安排培训去开叉车,经过一个多星期的驾驶培训学习,他拿到了叉车驾驶证。

  三代机器人,改进六年多

  ——机器人不是简单的设备替换,而是对生产线的持续改进

  让石家庄四药员工齐茹茹最难忘的,是在软包车间里每天8个小时数输液袋的日子。因为软包输液袋装箱的需要,流水线上要求一个箱子里整齐码放50袋输液药品,每人1分钟就得连续不停地数六七十袋。

  2009年时,第一代装箱机器人来了,想代替人工数数。可谁能想到,这台机器人本该非常坚硬的碳素纤维机械手,用了不到三个月就断了。

  “主要是第一代机器人的运动轨迹抖动,晃动幅度较大。”刘苗说,用形容人的一句话就是这个机器人做得比较“拧巴”,运动轨迹设计得不是很科学,常自己跟自己较劲,所以坏得很快。当时这台机器人的手臂上,打了一层又一层的金属支架。第一代机器人试用后,很快就被退货了。齐茹茹和同事们又开始了数输液袋的生活。

  2011年,第二代装箱机器人上岗了,这个机器人稳定性不错,但是“身手有点笨”,速度赶不上。“它装箱每到最后一次时就会抓掉一个,总是赶不上流水线上的速度。”

  去年10月份,刘苗和设计单位一起研发改进了第三代装箱机器人,他们终于彻底“解放”了齐茹茹和同事们。三代机器人为石家庄四药的软包车间刷新了生产记录:第一代机器人为12万袋/天,第二代机器人增加到24万袋/天,第三代机器人达到了34万袋/天。

  链接

  唐山机器人创新型产业集群被认定为首批全省试点

  沧州市高新区机器人产业园开建

关键词:河北,智能,创新

责任编辑:纪丽娜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