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报专栏以事实铁证捍卫英雄
原标题:军报专栏以事实铁证捍卫英雄 以事实铁证捍卫英雄 ——评军报“认识英雄·关爱英雄·尊崇英雄”专栏 ■江平骥 牛 涛 一段时间以来,互联网上诋毁英雄形象、质疑英雄事迹的暗流来势汹汹。从6月15日起,军报推出“认识英雄·关爱英雄·尊崇英雄”专栏,集中对“狼牙山五壮士”、董存瑞、邱少云、雷锋等英模人物的事迹进行系列追踪调查,以真实、权威、客观的视角,再现英雄事迹,还原英雄原貌,批驳诋毁英雄的谣言,增强读者对英雄的价值认同。 文章立意深远,谋篇布局合理 网上出现各种诋毁英雄的谣言,绝非单纯博眼球的商业炒作,也非单纯的情绪宣泄,而是有幕后黑手在策划推动。捍卫英雄,就是捍卫我们的理想信念,保卫我们的精神家园。在这场意识形态斗争中,军报推出“认识英雄·关爱英雄·尊崇英雄”专栏,以准确、权威的历史事实,及时有效地回应了各种诋毁声音,可谓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谋篇布局方面,此次系列报道也颇有讲究。在人物选取上,从公众影响力最大、诋毁抹黑声音最强的英雄入手,遴选出雷锋、董存瑞、江竹筠等不同时期代表人物。稿件内容选材上,重点瞄着英雄人物被抹黑、被诋毁的方面进行调查,搜寻铁证,确保回击驳斥坚强有力。比如针对“邱少云被火烧有违生理常识”的恶言,引用邱少云生前所在排排长郭安民描述,“看到他左腿轻轻抖了起来,极力控制着自己”“邱少云的双手深深地插在土里,头慢慢低下来,后来贴住了地面,直到身体逐渐变成焦炭”…… 这些严谨的细节描述,以“有理不在声高”的技巧,巧妙回应了质疑邱少云的谣言,既解决了正面论战容易导致的问题复杂化、矛盾被激化等问题,又达到了稳妥引导受众,实现对英雄人物再理解、再认同的目的。 善于运用第一手资料,用事实攻破谣言 从各种诋毁抹黑英雄的言论中可以看出,不管是从细枝末节上做文章,用片面否定全面,还是用主观臆断代替客观事实,或是片面追求娱乐化等,其最大特点就是道听途说、以讹传讹,缺乏根本的事实依据。 为了最大限度还原历史真相,系列报道没有采取从专家教授口中获取资料的方式,而是从目击当事人、战友、家人等与英雄人物接触最直接的人群着力,掌握第一手资料,使这组稿件在权威性、准确性、真实性上有极强的说服力。 在《巍巍太行见证英雄壮举》一文中,通过采访“狼牙山五壮士”所在连连长刘福山之子刘洪泉、被狼牙山五壮士掩护转移的村民王贵兰、原民兵连连长高福才等人,获取了大量珍贵资料,在行文方式上,以当事人回忆、亲历的方式还原历史原貌。比如,文中通过易县原县长刘建军之口,讲述了当时与“狼牙山五壮士”打仗的日军小队长茅田幸助1997年来华拜祭“狼牙山五壮士”的详细经过,找到了日军小队长留下作纪念的日本军刀这一铁证,使文章内容更加真实可信。 在《乡亲们见证“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一文中,通过当年曾在现场目睹刘胡兰遇害经过的村民白天广、曾与刘胡兰一起工作过的武工队员陈德邻以及刘胡兰的妹妹刘芳兰等人的回忆叙述,真实还原了历史面貌,还挖掘到64年前审判直接杀害刘胡兰的匪徒张全宝的供词。文中提到的“面对威逼利诱,刘胡兰说‘你给我抬一个金人来,我也不自白’”等细节,以极强的现场感,较好地还原了事实真相,让人信服。 文风朴实真挚,真情实感打动人心 这组系列报道主要以“唠家常”和“日记体”的叙事方式,原汁原味地记录他们当年的所见所闻,从娓娓道来、不紧不慢的生动讲述中还原英雄事迹,给读者以朴实、真挚、接地气的阅读感受。 在《誓做长风绕战旗》一文中,董存瑞生前战友程抟久抹着眼泪说:“程司令员很奇怪,打了胜仗为啥还哭,一问才知道他们的班长董存瑞为掩护全连冲锋,减少战友伤亡,用身体当支架炸毁敌人的桥型暗堡,最后英勇牺牲。战友们在战场上找了半天,最后只拣到一只鞋,现在正对着班长的遗物痛哭。”董存瑞的侄女董继红也说:“对亲人来说,每次回忆都是一种痛苦。爷爷奶奶并不愿多提大伯的事,提起来就流泪。我家大门框上挂着一块红匾,上面写着‘百世光辉’。爷爷奶奶想念大伯时,就在没人时靠着大门,默默地流泪。” 这组系列报道,没有刻意表现英雄“高大上”的一面,而是以普通人的视角,重点表现英雄在生活中的平凡形象,使人物更平易近人。比如在《雷锋,我们永远的好班长》一文中,披露了雷锋爱照相,“到鞍钢报到的路上途经武汉,雷锋特意在武汉长江大桥下拍了张照片;天安门前,他照过全身照后,看见旁边的青年骑着一辆摩托车,他骑上去又拍了一张……”雷锋爱炫耀,“会偶尔向人炫耀一下他的军功章”,雷锋因常做好事“有时会回营晚,并因此受批评”。正如文中所讲:“这些瑕疵不仅不影响雷锋形象,反而更让人觉得真实可触。” 专栏文章中的很多类似细节并非人为杜撰,而是通过现场目击者和知情者讲述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使英雄形象更加生动鲜活、有血有肉,充满朴素的真情实感。 (来源:解放军报) |
关键词:狼牙山五壮士,英雄形象,铁证,刘福山,英雄人物,刘胡兰,事实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