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新闻频道>>新闻深加工

中国土壤污染加剧 环保部:拟用六七年时间遏制

来源: 长城网综合 作者: 孙文宾 2015-07-12 16:40:28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导读:2015年是“国际土壤年”。“中国土壤污染在总体上呈加剧趋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张世钢11日说。专家呼吁,局地、局部区域土壤隐患突出,污染修复迫在眉睫,需在战略、立法、农业、科技等方面多措并举,保护土壤与生态环境安全。

  2015年是第68届联合国大会确定的“国际土壤年”。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农业部和环境保护部等四部委联合举办的“土壤与生态环境安全——国际土壤年在中国”高层论坛11日在北京开幕。

  “人类消耗的80%的热量、75%的蛋白质及大部分纤维都直接来源于土壤。”已从事土壤研究60年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其国痛心道,尽管中国土壤资源极为丰富,但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和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全国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

国家环保部、国土资源部此前发布“全国土壤污染调查公报”显示,全国土壤污染总的超标率为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重度污染点位分别为12.1%、2.3%、1.5%和1.1%;适宜农业种植的一、二类土壤占87.9%,存在潜在生态风险的占12.1%,其中属中度、重度污染的土壤约占3.0%。 目前全国人均耕地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总体质量不高,地力不断减退,耕地土壤中重度污染面积约5000万亩。中国现有土壤侵蚀总面积294.91万平方公里,已占国土面积的30.72%。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约12.96万平方公里,土壤酸化面积则占国土面积的40%以上。

 污染加剧的原因:不科学施用化肥、过量使用农药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原总工程师魏复盛指出,多年来中国土壤污染加剧的原因主要在于化肥施用过量,以及农药使用过量和不科学、造成农残超标。

他说,目前平均用量400千克每公顷,东部地区高的可达600千克每公顷,是世界公认警戒上限的1.8倍以上,更是欧美平均用量的4倍以上。

土地污染主要表现在土壤酸化、有机质下降,不利于对重金属络合固定。

魏复盛说,当前中国土壤污染在部分地区较重,特别在重污染企业用地及周边、工业废弃地、工业园区、固废集中处理处置场地、采油区、采矿区、污水灌溉区、干线公路两侧等局地、局部区域,主要污染物是镉、砷、铅、汞、铬、多环芳烃等。

“土壤修复”在最近不到十年,开始受到政府、民众、科技人员等多方关注。

据了解,目前土地污染修复问题正引起重视,已在国内启动北京焦化所、杭州农药厂、长株潭重金属污染农田的修复等重要项目,国家环保部也已颁布五个污染场地修复技术文件,用于指导污染场地调查评估。

然而,不少专家认为,中国土壤污染修复工作仍面临多方面挑战,如土壤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定滞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滞后、缺失,污染种类、浓度限值标准缺乏,土壤修复目标不明确,土壤修复技术、装备、药剂研发储备不足、成功案例少。

 专家疾呼亟需立法、标准、技术等多举保护

  李干杰在参加“土壤与生态环境安全——国际土壤年在中国”高层论坛时表示,面对日益严峻的土壤环境形势,中国加快推进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刻不容缓。目前中国土壤污染防治方面的立法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尚勇指出,中国土壤资源数量和质量均属严重制约型,人地、人粮矛盾突出,特别是近20年来,中国优质耕地急剧减少、基础地力持续下降,水土流失、土壤酸化、土壤污染等问题突出,土壤安全形势日趋严峻。

  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其国表示,中国土壤存在的问题包括土壤资源减失,土壤退化加速;土壤肥力失衡,耕地需加培育;土壤污染加速,区域污染突显;科技支撑薄弱,亟需技术创新;保护意识薄弱,法规有待健全。

  中国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指出,农业资源环境是当前中国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关键瓶颈约束。必须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把“稳产量、强产能、可持续”和实现“三个安全”,即粮食及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产地资源环境安全作为核心目标任务,尤其是要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做到“藏粮于土”。

  赵其国建议,应以“人地和谐,地力常新,安全健康,永续利用”为土壤保护的出发点,以流域性、区域性、城乡工矿区土壤障碍及污染问题综合防治为重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土—水—气—生—人”一体化的土壤圈研究体系,建立适合国情的融“预防—控制—修复—监管”为一体的土壤圈管理体系,全面实施土壤保护战略。

   环保部:中国拟用六七年时间遏制土壤污染恶化趋势

  中国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李干杰11日表示,相关部门正抓紧编制全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根据前期的研究,中国拟争取利用6到7年时间,使土壤污染恶化趋势得到遏制,全国土壤环境状况稳中向好。

  据介绍,具体地说,就是使农用地土壤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污染严重耕地实现有序休养生息,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污染防治试点示范取得明显成效。

  综合专家意见,需在战略、立法、农业、科技等方面入手。比如赵其国提出,应确定近期、中期和长期的土壤保护阶段性目标。近期目标(2020年)是建立健全中国土壤保护法制体制,初步建立国家土壤保护体系。中期目标(2030年)是基本遏制区域土壤资源退化和环境污染趋势,最终长期目标(2050年)是基本消除土壤污染区,总体稳定土壤退化区,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入良性循环阶段。

  “目前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方面的立法却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只是在环境保护等现行相关法律中有一些涉及土壤污染防治的原则要求或规定。”李干杰说,《土壤污染防治法》已被列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这将是中国土壤环境保护领域的第一部专门法律,“争取利用6、7年时间遏制住土壤污染恶化趋势”。

  专家注意到,运用科学技术有助于解决土壤难题。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平介绍,正在实施的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包括“土壤—微生物系统功能及其调控”项目,在区域应用方面已启动如“南方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区划与修复技术研发示范项目”等,均已取得一些成效。

  张世钢表示,在联合国制定出台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土壤可持续发展成为重点。目前已建立全球土壤数据库,便于评估土地退化。“联合国环境规划将通过技术和政策支持,加强与中方全面合作,为即将出台的国家土壤防治行动计划贡献力量。”

(内容综合新华网、中国新闻网报道)

 

关键词:土壤污染,石漠化土地,土壤环境质量,风险区划,农业面源污染,土壤资源

责任编辑:孙文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