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新闻频道>>河北>>聚焦河北

河北大学支教团:格桑花开铺就希望路 十年薪火接力汉藏情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作者: 李延兵 王芝 2015-07-09 13:45:14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青稞酒酥油茶,圣湖彩幡云海长风,大美青海,我们对你如此动情,十年坚守,89名支教者,青春汇聚,薪火相传。”日前,在河北大学举办的“志愿力量薪火相传”研究生支教团十周年庆典上,第五届支教团代表王芝动情地说。 2005年,河北大学正式参与由团中央、教育部组织实施的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全国示范项目。10年来,河北大学连续组建十届研究生支教团,选拔输送89名志愿者,分别前往青海省共和县、贵州省六枝特区、河北省阜平县的6所中小学开展扶贫支教志愿服务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良好的社会效应,为学校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弘文励教,扶贫济困,河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项目实施十年来,从第一届一人的单枪匹马,白手起家,到如今89人众志成城的团队协作,从青海湖畔支教服务的孤影独耕,到如今支教服务覆盖贵州和太行山脉的群策群力。河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用赤诚、勇气和奉献,践行志愿服务精神,传递梦想和希望。

河北大学支教团:格桑花开铺就希望路 十年薪火接力汉藏情

河北大学第一届支教团成员李亚林(右)和王倩(左)合影。河北大学供图

  西部支教一段传奇的经历

  “青海湖畔,海拔3200米的草原上,日照强烈却依然寒冷,学校低矮宿舍飘摇,蹲在草丛边吃饭的学生说着完全听不懂的藏语。水永远烧不开,米饭一蒸就糊,生火的牛粪已经短缺,流鼻血、裂手指、呼吸困难……曾经无数次的憧憬与想象,现实却无一雷同。”2006年,河北大学首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李亚林到了青海支教地点后这样形容初到服务地的情形。

  河北大学最早的支教地,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江西沟乡民族寄宿制小学,学校处于传统藏区,生源匮乏、师资薄弱,语言不通、交流困难,支教工作难以打开局面。

  面对高原环境和陌生的风土人情,工作又没有任何经验借鉴,没有任何人可以请教的情况下,每一届的支教团成员都凭着自己不服输的韧劲克服了支教带来的语言障碍、教学和身体不适。

  刘冠楠是河北大学第五届支教团成员,支教期间除了上课还要学习藏语,积极参与到学校的每一次活动中了解情况。

  “语言沟通有障碍,我们探索出了‘谁来做翻译官’的方式,还分小组竞赛,表演课文,甚至将课堂挪到湖边。我们去家访、开主题班会、建立起学习激励机制,无所不用,刺激孩子们学习积极性。最后,我们班的汉语考了全校第一名呢。”担任二年级汉语老师的支教队员刘冠楠幸福地回忆着支教岁月。

 [1] [2] [3] [4] 下一页

关键词:支教,河北大学,格桑花,汉藏情

责任编辑:丁丽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