戍边17载高原军人的魅力:博士军嫂最有发言权
原标题:戍边17载高原军人的魅力:博士军嫂最有发言权 一个爱祖国、爱战友的人,又怎能不爱家人 2002年春节前夕,马俊林怀孕7个多月,而孔维同正守护在海拔5030米的某雷达阵地,两人分别已有3个多月。不巧的是,此时恰逢大雪封山,山上不通电话,信也寄不到。 当年腊月二十八,在马俊林的记忆中是温暖的。当天中午,她“意外”地接到丈夫孔维同打来的电话,然而信号时断时续,她只听到丈夫“喂、喂”地呼喊着,以及呼啸的风声,直到电话完全断线。 虽然没有一句完整的对话,但说起13年前那一声声急切的呼唤,马俊林的眼圈红了。因为后来她才得知,丈夫为了打那个电话冒了很大风险。当时,阵地上只有下山处的岔路口有手机信号,而那儿是一个能把人卷走的大风口。在呼啸的寒风中,孔维同拨了足足半小时电话,才联系上妻子。 这次艰难的通话,让马俊林更加体谅高原雷达兵的艰辛。孔维同在这个雷达站任指导员4年,带领全连官兵连续3年夺得“基层建设先进单位”,个人被成空评为“优秀基层党支部书记”。而在这4年中,马俊林克服强烈的高原反应,4次登上雷达阵地看望丈夫,鼓励孔维同戍边卫国。 2006年4月,孔维同任甘巴拉中心雷达站副站长。一次,战士张海光患上重感冒,吃过早饭后就躺下休息,没多久同宿舍战友发现他已神志不清,脉搏每分钟降到仅有40余次。 “如果小张在山上有个三长两短,作为干部、兄长,怎么向他父母交代!”焦急万分的孔维同一边和山下联系,一边指挥大家进行急救,可该想的办法都想了,仍然无济于事。天色渐渐变暗,而张海光的身体也渐渐变凉,孔维同一直没有放弃,他坐在小张的身旁大声呼唤着他的名字,泪水顺着脸庞不住地滑落,直到团队的车载着军医连夜把小张接走。 虽然小张最后转危为安,但每每谈起此事,孔维同就自责不已,怪自己还不够尽心。马俊林深知丈夫内心的感受,正如孔维同常说的一句话:不爱护战友的军人,怎么会爱祖国呢! 马俊林也更加明白,一个爱祖国、爱战友的人,又怎能不爱家人! 我们就像天空中的双子星,既相互吸引,又独立旋转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是高原军人的共同特点,孔维同也不例外—— 2006年3月,孔维同在阵地上值班时患上感冒。高原上,小感冒可不是小问题,可由于任务需要走不开,他一声不吭、咬牙坚持。后来,因高烧不退被连夜送院治疗,经检查患上了高原肺水肿。病还没痊愈,正在调整点休养的他,得知雷达站承担大项任务人手不够时,又坚强地出现在雪山阵地。 2011年春节,妻子马俊林带着不满9岁的儿子孔垂昱进藏陪孔维同过年。万家团圆之际,因战备值班任务需要,临时通知孔维同上阵地,他毫无怨言告别妻儿,打起背包就上了雪山。 丈夫孔维同身上强烈的敬业精神,时刻激励和感染着妻子马俊林,成为她前行的动力和标尺。 儿子1岁多的时候,马俊林决定报考母校武汉大学的博士生。那段日子,她每天把孩子哄睡后,便开始挑灯夜战、复习备考。接到录取通知书后,为了不让孔维同操心,她把儿子接到武汉租住,一边带孩子一边求学。博士毕业后,马俊林入职云南师范大学,既当本科班班主任,又有带硕士生的任务,可无论在什么岗位,无论多苦多累,马俊林说只要与丈夫比一比,自己都觉得“那都不是事”。 2008年初冬,孔维同出任甘巴拉雷达站第22任站长,他面临的首场考验便是尽快让刚落户的全军首部远程异地控制雷达形成战斗力。而就在那年底,孔维同的父亲生病住院,初步诊断为胃癌。为了让丈夫安心工作,马俊林一边忙工作,一边带老人四处求医问药。当公公最终确诊不是胃癌时,她才躲到没人的地方大哭一场。 “我们就像天空中的双子星,既相互吸引、永不分离,又互有目标、独立旋转。”在描述两人之间的关系时,马俊林形象地比喻。 18年风雨同行,孔维同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2010年荣获空军“优秀基层主官标兵”,而马俊林也在自己的岗位书写着新时代军嫂的荣光:攻读完博士学位,被云南师范大学评为优秀班主任。 |
关键词:孔维,高原军人,戍边,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博士学位,军嫂,边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