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为乡村教师“插上翅膀”
编者按:乡村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帮助乡村孩子学习成才,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基本通道。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以下简称《计划》),要求采取切实措施加强老少边穷岛等边远贫困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明显缩小城乡师资水平差距,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 怎样让乡村教师教得好,全面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计划》指出,全面提升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积极利用远程教学、数字化课程等信息技术手段,破解乡村优质教学资源不足的难题。吉林省自2014年启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以来,已经培训了5.2万名中小学幼儿园乡村教师,用“互联网+”取得了良好效果,其成效和经验,可资借鉴。 立规矩: 瞄准真实需求 做好顶层设计 “我连键盘上字母的位置都搞不清,可学不了信息技术!”这是吉林省磐石市松山镇润田小学语文教师王艳芬之前说过的话。可是参加了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一个半月后,她不仅用电脑动画讲起了《捞铁牛》,学会了制作使用PPT课件,还改变了近30年的讲课习惯。教了一辈子语文的王艳芬很感慨,“比如《捞铁牛》,涉及物理知识,原来怎么比划都说不明白。现在用动画来演示,学生立刻就对浮力作用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 和王艳芬一样,吉林省5.2万名中小学幼儿园乡村教师参加了信息技术提升工程。该工程2014年在吉林全面启动,计划用4年时间对全省10个市(州)、62个县(市、区)的24万名教师进行全员培训。“能力提升工程引领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在这方面,乡村教师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吉林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乡村教师中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很难。学校硬件设备差,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低,成为一个个“卡脖子”的关口。榆树市双井中学教师石秀辉就无奈地介绍,“电子白板之前就配上了,但因为不会用,一直摆在那里,从来也没用过。” 怎么办?吉林依托全省进修院校成立了省、市、县三级“工程办”,要求承担培训任务的机构会同当地工程办“送培训专家、送培训资源”,提供差异化培训和菜单式课程,乡村教师需要什么就教什么,怎么效果好就怎么教,让乡村教师学得会、用得好。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吉林以乡村教师培训为重点,相继出台了10份管理文件,在机制建设、队伍建设、监管平台建设等方面做了充足准备。 开展信息技术培训,还难在监管。“今年培训有4个多:多家培训机构、多个培训平台、多个监控参数、多种培训方式,给监管带来一定挑战。”吉林省工程办主任齐放说。 原来,2014年,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等7家培训机构承担了吉林的能力提升工程培训任务,每家机构都有自己的培训平台,采用的技术标准也不相同。那么,如何对处于不同平台的培训进行有效监管呢?吉林依托中小学教师研修网建设了省—市—县三级监管平台,统一学员入口、统一监管标准、统一数据上报周期、统一打印证书。通过监管平台、教师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乡村教师培训情况实施重点监管,把无序、各自为政的培训变得井然有序,提高了能力提升工程培训的实效。 除此之外,吉林还要求各级工程办充分发挥教研员、“土专家”的作用,采用“连片研修、区域研修”等多种形式开展校本和跨校研修活动,实行线下监管。 重应用: 找准发展短板 开展“研训一体” “以前我们遇到教学问题,不知道该怎么办。现在参加工作坊研修真是很‘解渴’,感谢县进修学校的崔银艳老师!”通化县金斗朝鲜族满族乡中心小学数学教师曲丽波说。 崔银艳是通化县数学教研员,她在中国教师研修网上建立了“通化县小学数学工作坊”,把全县小学数学老师集中起来交流。身处偏远乡村,也不耽误和县里的资深老师们切磋,乡村教师感受到了互联网的魅力。 梅河口市水道学校的老教师杨艳春也是受益者。原来,她一看电脑就发蒙,是市进修学校的张晶岩老师在网上开展各类研修活动,发布公告、简报、学习心得,定期举办晒课及赛课活动,让她学会了备课、做课件。现在,杨艳春已经能够独立下载资源并应用到授课中了,信息技术和历史学科融合,她的教研课受到了大家好评。 “每一次网上交流研讨,大家都会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体会,就存在的问题一起想办法,在一个个话题的热议中,每天都有不小的收获。”通榆县语文教研员王丽说。在齐放看来,网上研修不仅为教师提供了交流研讨平台,更重要的是点燃了教师的学习激情。“教研员每天都和教师在一起,他们知道老师们存在哪些问题,培训更有针对性。”齐放说。 “这种由教研员、坊主、教研组组长共同发起组织研修活动的方式,使研修的问题更贴近教师教学实际,极大调动了参训学员的学习热情;教研员发挥的示范引领作用,对参训学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培训的效果看,我们的教研员队伍还是蛮拼的!”吉林省教育学院副院长杨玉宝说,“我们把教研定位为培训的延伸,教研要发现、总结问题,培训要把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解决掉。” 收好口: 提供合适“尺子” 促进学用结合 “编筐窝篓,全在收口”。光培训完了不成,还得看实际效果。“我曾参加过4次培训,都是线上学完了,给个成绩就结束。但这次培训要求把学到的技术应用于教学中,避免了教师应付了事。”集安市清河小学教师薛芬道出了这次培训的“想不到”。 “测评设计既要让教师学,又要让教师用。”吉林省项目执行办副主任郑世忠说,“但是,用城市学校的标准来测评乡村教师显然不合适,这次我们让县区、学校自己定标准。”吉林省还创新了测评方式,用“两把尺子”来认定学员的最终成绩:一是由培训机构测评的学员学习情况,二是校本测评,两者取最低成绩作为最终成绩。这也就意味着,要想合格,两门成绩必须同时合格。 对于如何运用好第二把“尺子”,全省各级工程办下了不少功夫,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出校本测评方案,每一名教师都能从测评方案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办法。例如,集安市工程办提出了现场听课、课堂教学实录片段、教学软件使用报告、PPT作品、微课等多种形式的测评方式,供不同学校、不同教师选择,深受学校和教师欢迎。 对于这种测评方式,集安市前进村小学杨雨杰校长非常赞同,她说:“村级小学教师老龄化严重,如果跟市里学校的评价标准一致,老师们学习起来一定很吃力。9种测评方案一出台,每个教师都能选择到适合自己的考核办法,感觉能达到要求,学习起来就有劲头了!现在,我校大多数老教师都能编辑电子教案、制作PPT,大家都尝到了学习的甜头。” 除此之外,各级工程办和学校还依托测评开展各类活动,让教师信息技术运用常态化。他们举行了课件和教学设计评选、数字故事、微课大赛,掀起了信息技术热潮。就拿不久前结束的2015年微课大赛来说,全省共上交了1.7万余件作品,相当于每4位教师就有1位参赛。 “‘研训一体、学用结合’是我们多年坚持的,也是我们培训取得好成绩的‘秘诀’,这不仅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中得以体现,在其他培训项目中也得到充分证明。”吉林省教育学院院长张德利说。 《 人民日报 》( 2015年06月25日 18 版) |
关键词:乡村教师,教师教学,优质教学,教研员,吉林省教育厅,计划,互联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