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应强化风控意识
原标题:消费金融应强化风控意识 ■IT江湖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放开市场准入,审批权下放,鼓励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国内外银行业机构和互联网企业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并将原在16个城市开展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扩大至全国范围。 显然,随着政策上的“松绑”,消费金融将迎来市场发展的春天。 艾瑞咨询预计,2014—2017年中国消费信贷规模依然将维持2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预计2017年将超过27万亿元。如此大的蛋糕必将引来各方势力疯狂涌入,在这一点上,互联网巨头们更为敏感些,他们在布局了第三方支付、理财、生态链条的上下游延伸、众筹等领域后,便纷纷开始进军消费金融这块“高地”。 一直以来,消费金融行业发展的最大阻碍便是个人信用体系的不健全和个人信用信息的分散,但诸如京东、阿里巴巴、这样的互联网企业利用大数据较大程度上解决了上述问题,通过对网上客户群体的消费数据评定客户信用等级,进行有效的风险建模,规避了传统信贷中可能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使得消费金融服务可以获得更多客户,而电商平台则让消费者在购买时可选择分期等方式,做到与消费金融的无缝结合。 京东是最早进入消费金融领域的互联网企业,其消费金融产品京东白条也广受消费者青睐,今年以来,京东消费金融通过“白条+”战略布局京东外更多生态体系,陆续推出校园白条、旅游白条、租房白条、乡村白条、京东金采、京东钢镚等各类消费金融创新产品,为更多商户和用户提供消费金融服务。此外,阿里在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布局也逐渐明晰,旗下蚂蚁金融便推出 “花呗”,天猫以“天猫分期”介入,而其旗下芝麻信用也不断发力。苏宁云商则也拥有2亿用户数据,其中蕴含的购物消费数据、浏览行为数据、支付数据等各个维度、各种类型的数据,是构成任性付授信额度的最主要基础数据…… 互联网企业与消费金融可谓一拍即合,毕竟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可为互联网与消费金融的结合提供更良好的技术支持。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高歌猛进相比,传统金融企业也开始关注到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巨大蛋糕。 消费金融的开闸在释放巨大消费潜力的同时,也让金融行业面临新的挑战。做好消费金融,最大的难点就在于如何有效控制贷款的风险,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这种风险也会积聚,相比于依赖于第三方数据的消费金融企业,京东、阿里、苏宁云商等这些拥有海量用户数据的互联网公司的优势就异常明显了。 数据显示,京东“白条”上线以来用户群体已经从百万级扩张为千万级,京东在做消费金融时最独特的优势就是利用过去十年积累的消费者数据,多维度来构造一个有效的风险防控模型;阿里金融则除了芝麻信用第三方信用评估及信用管理机构外,还拥有阿里系的电商交易数据,以及余额宝、招财宝、煤电水气等生活缴费类数据来支撑其风控模型,这些都是互联网公司独有的优势。 很显然,准入门槛的放开意味着只要是符合要求的企业均可以进入消费金融行业,但谁能从竞争中脱颖而出,还将取决于企业自身定位、业务基础以及是否有坚实的消费场景、强大的风控团队以及提供差异化服务的能力。消费金融不仅是蓝海,也将成为搏杀异常惨烈的战场。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类似于京东白条、花呗的消费金融产品涌现,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升级,但市场也需要建立一个良性、可持续性的业态,做好风险防控,才是做消费金融成功的王道。 |
关键词:风险防控,风控,金融产品,金融企业,消费升级,金融创新,白条,京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