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古城的地下水道 具有区域和等级之别

来源: 人民网 作者: 2015-06-23 09:06:57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原标题:北京古城的地下水道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保证生活的便利、城市的清洁,排水系统就必不可少。城市里人烟集中,建筑林立,每日产生的生活污水,来自大自然的雨水、雪水,倘若不能及时排放,城市就可能变成泽国。

因此,即便在古代,完善的排水机制也是一个城市繁荣与否、舒适与否的重要标志。那么,北京这个千年古城的排水系统如何呢?

北京古城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的西周,遗址在房山琉璃河,在东城墙北部发现了一处卵石砌成的排水沟,沟底西高东低,是城内向城外排水的通道。在城址内部的宫殿区,还发现了陶质绳纹水管。水管一头粗一头细,以便相互连接。

汉代的古城遗址,北京发现的有20多座,但是尚没有明确的排水系统发现,但在同时代其他地方的遗址有排水系统发现,可以推测北京亦有。辽代的古城已经湮没在历史中,但在门头沟区龙泉务的窑址中,出现了宽近40厘米、用来排水的陶水管。这种陶水管的一端有挡头,目的是为了增加水管的耐用性。

金代,北京第一次成为都城,公园1153年,金朝皇帝海陵王完颜亮正式迁都于北京,并动用了120万人建设这座城市。跟进现代的发掘,在右安门发现了大型的水涵洞,也被称为水关,就是城墙下供河水进出的水道。水关遗址主要由城墙下过水涵洞底部的地面石、洞内两厢残石壁、进出水口两侧的四摆手及水关之上的城墙夯土组成。全长43.4米,过水涵洞长21.35米,底部过水面距现地表5.6米。

水关是木石结构的建筑,建造这一工程用了约1800根1至2米的木桩、530立方米的成材石料、2500个铁银锭榫。它的底部建筑结构是现存中国古代都城水关遗址中体量最大的。北宋的《营造法式》专有一章述及水关的做法。金中都水关同其“卷辇水窗”的规定一致,是研究古代排水设施的重要实例。

元大都并非是继承前代城市,而是建立新城,因此也有全新的排水系统。1970年,考古工作者在今西四十字路口北侧地下,发现了元代南北主干大街的排水渠。它是用青石条砌筑的明渠,宽1米、深1.65米。在通过平则门大街路口(今阜内大街)顶部覆盖石条,渠内石壁上发现有“致和元年(1328年)五月,石匠刘三”凿刻的字迹。这一题记可能是元代的工匠——刘三在修复石渠中留下的。这条水渠在元大都城建成之后经过修建完善。在元大都的东、西城垣北段和北垣西段发掘了三处水涵洞,是向城外排泄污水的设施。

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扩建而成的明清北京城,放弃城北部分城区,后又拓展南城,加建外郭,最终形成“凸”字形格局。在排水系统上,它保留和疏浚了元大都的排水沟渠。增设了一些新的排水渠道,最主要的是内城沿东西城墙内侧各开明沟一条、外城三里河以东从大石桥至广渠门内的明沟以及崇文门东南横贯东西的花市街明沟。

作为明清王朝的政治中心,北京城的排水设施当然也不例外地具有区域和等级之别。内城尤其是东部城区,多是官仓和达官贵人的宅邸,这里修建有完善的下水道,通往排水主干渠。一般居民区的排水设施则相对较差。

本文材料主要引自

《北京地方志·人民生活志》

关键词:1970年,关同,城墙,元大都,遗址,排水系统,营造法式,海陵王,

责任编辑:jockbang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