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一生痴心守护那一脉传统——记为端午节缝制香包的越南华人李莲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2015-06-22 10:02:00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原标题:特写:一生痴心守护那一脉传统——记为端午节缝制香包的越南华人李莲

新华网胡志明市6月22日电(记者陶军 麒麟)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一,越南胡志明市第五郡温陵会馆门前车来人往,门庭若市。一个售卖端午节香包的小摊被人们团团围住,争相购买,十分热闹。

小摊售卖的香包花式多样,价格便宜,手工简单的寿桃、粽子香包每个售价1.5万越盾(约人民币5元),工艺繁复的花篮、地球、刘全进瓜则每个1.8万越盾(约人民币6元),一个身材瘦小但精神矍铄的老大娘在其中忙碌着,她就是摊主李莲。

“今年卖得比往年好,两天已卖掉一半多,”李大娘高兴地说。更让她感到高兴的是,来买手工香包的不仅是上了年纪的老客户,今年多了不少年轻人,“这不是因为我的产品畅销,是年轻人喜欢华人祖先的宝贝呢,”她说。

李大娘今年78岁,祖籍中国广东顺德,是土生土长的越南第二代华人,家中排行第二,一直住在香火旺盛、人烟稠密的温陵会馆(也称堤岸观音庙)左侧老巷子的祖屋里。她曾是缝纫工人,现在年龄大了,平常就以卖杏仁饼干、老婆饼等华人传统食品为生。李大娘每天做完家务以后,便埋头缝制香包,日复一日,一直要做到端午时节售卖。由于年事已高,加上全是手工制作,所以辛苦一年,她也就能做130个左右。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一开始,大娘就会在家附近的观音庙前开始卖她的端午节香包。

端午节是越南华人的一个传统节日,佩戴香包是越南华人同胞的古老传统,因为农历五月俗称毒月,五月五日为阳极之日,故须制作各式各样的避邪物来防止毒虫侵扰,其中就包括香包。传统的香包,内部装有以中草药辛夷、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柰、甘松等制成的各种香料,戴在孩子胸前,不仅美观大方,香气扑鼻,还有驱避蚊虫的功效,以及祈求安康的美好寓意。这一传统历来深受越南华人同胞重视,而售卖香包者也不少,其中多为自梳女。

俗称自梳女的华人独身女性,在越南多以传统手艺女红维生,她們自食其力,经营以针线类和女性用品为主的小生意。李大娘的师傅就是这样一名自梳女,她名叫文玉芳,祖籍中国广东宝安,是土生土长的华人,认识她的人都叫她旭姑。旭姑是虔誠的道教素食者,崇尚平淡,手艺精湛,每天早睡早起,做好早饭便在家开工做女红,是胡志明市堤岸华人聚居区一位名人。2012年,93岁的她安然离世。

师傅的言传身教,深深影响了年轻的徒弟李莲,人生在世要活得有尊严,有作为,所以她像师傅一样过起了独身生活,几十年如一日与自己最钟爱的香包女红为伴。

香包这种避恶除邪、祛病克灾的华人传统吉祥物,做工讲究,一针一线都是手工缝制而成,但随着时代变迁,会做香包的人已寥寥无几。

“今年香包卖得好,”李莲颇为感慨地说,“这全靠朋友们帮忙,现在年轻人多数不知道这个行业了,他们也不愿学这些费力不赚钱的手艺。做香包很简单,但找徒弟很难,现在还没有人愿意来跟我学。”不过,她眼中闪着别样的神采说:“我会用一辈子来做好这件事。”

越南华人民俗研究者妙萍认为,越南华人的端午节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传统,传承有序,绵延不绝。但时代不同了,很多民间风俗渐渐简化,走入历史与掌故中,现在端午节除了吃粽子、祭神祇、挂香包、喝雄黄酒、舞龙舟等都被淡忘甚至消失了。

香包作为华人传统女红民间手工艺品之一,年青一代不知它为何物,李莲现在已是越南华人香包女红的最后一位守护者。多年来,她与一些朋友在当地媒体上不断呼吁,要保护华人文化传统、抢救民族瑰宝,除当事人的努力守护外,华人社团及文化部门也应予以关心,使这些传统手工艺不会在时代冲击下湮没。

“龙舟舟出街游,阿妈带我去睇龙船……”倾听着李大娘哼唱这首广东民谣,仿佛回到过去的年代,五彩缤纷的香包在热带灼热的太阳下熠熠闪光。一位老人,一生生活在胡志明市,几十年如一日,用瘦弱的双手一针一线执著地缝出民族瑰宝,痴心守护着那一脉华人传统……

(来源:新华网)

关键词:香包,杏仁饼干,女红,自梳女,观音庙,温陵,民族瑰宝,如一日,民谣

责任编辑:jockbang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