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青春红艳艳(时代先锋)
原标题:她的青春红艳艳(时代先锋) 阳光的赵红艳。 鲁书君摄(人民视觉) 位于天津的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早上7点刚过,一辆轮椅就准时出现在门诊二楼消化科。轮椅的主人是一位病人,却不是来看病的。她是消化一科的主治医师赵红艳。距开诊还有半小时,她早早就坐在诊室,开始接待患者。 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让战斗在一线的她“倒”在了轮椅上;2006年主动请求重返岗位后,她每周上6天门诊,日均接诊120人。如今,以赵红艳名字命名的特色门诊在越来越多的患者中口口相传。 “我的身体残缺了,可人生不能残缺” 6月9日上午,记者在医院见到了赵红艳。军装外套着洁白的工作服,红润的脸颊挂着笑,挽起的发髻干练时尚。她被患者围着,时不时还接上几个患者的问询电话。办公桌上摆着一叠门诊告知单,每当患者看完病离开时,她都主动拿出一张给对方,“有事儿您给我打电话吧,不用再跑一趟了。” “不能辜负患者的信任。没有他们,我坚持不到现在。”赵红艳很少提及那段过往—— 2003年非典肆虐,主动请缨前往一线的赵红艳,不幸被病毒感染。经过几个月的治疗,她从死亡线上生还,却留下终身残疾,被诊断为“双肩、双膝、双股骨头缺血坏死”。这意味着无休的疼痛将折磨她一辈子,今后的人生都将与轮椅为伴。那时,她32岁,孩子只有2岁。 最绝望的时刻,身边的亲人、领导和同事向赵红艳伸出了温暖的手。医院想尽一切办法为她会诊治疗,又给家住六楼的她在一楼腾了两间房,协理员韩慧娟几乎时刻陪着她…… “身体残缺了,可人生不能残缺。”在与病痛抗争了一年多后,赵红艳主动提出要重回医院。孩子还小,她得有家人照顾,丈夫邢斌辞掉了塘沽一家大型国有企业总经理的职务,在家附近给私企打工,“让她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心情会好受一些。” “看着他们幸福的笑脸,我感觉很幸福” 2006年一天早上,下了雨,来医院的路上,坐在轮椅上的赵红艳翻在水沟里,她一个人从半米深的沟里爬了20多分钟挣扎着出来,委屈得抱着轮椅在雨里放声大哭。可之后,一身泥水的她抹掉泪,又准时出现在了诊室。 身患股骨头坏死,坐一两个小时,浑身就痛得像骨头扎到肉里头。拉开赵红艳的抽屉,满满装的都是药,止痛片、活骨丸等10多种。实在疼得受不了,她就去做针刀治疗,30厘米长的针刀直刺骨头深处,钻心的疼痛伴着涌出来的鲜血敲击着每一寸骨头,可是第二天她依然笑呵呵地出现在诊室。 医院没有坐便器,怕耽搁病人就诊时间,赵红艳几乎不喝水,说得口干舌燥了才抿一口润嗓子。代步车进不了病房,每次查房前,红艳都要吃两三片止疼药,忍痛一步一挪地走过去。 她说:“病人家属接他们出院,看着他们手里捧着的鲜花、幸福的笑脸,我感觉很幸福。” “如果再让我选择一次,我依然会当医生” 从塘沽慕名而来的李大姐,带的钱不够,赵红艳为她垫付200元:“不用来回折腾了!先把检查做完。”对很多患者而言,赵红艳就像自家人。 “我闺女要来看我了。”又是周末,退休工人刘玉珍做了几个家常菜,早早地就在自家阳台上盼着。她说的“闺女”就是赵红艳。 刘大娘患胃病20多年了,到了半夜,经常疼得冒冷汗。赵红艳一诊断,觉察大娘是更年期和肠胃综合征,这种病人情绪脆弱,需要心理安慰。临走前,红艳留了大娘的电话,隔三差五地叮嘱她注意饮食,周末还开着代步车“家访”。 住院部的年轻护士都说,红艳姐的“亲戚”可多了。熟悉红艳的患者都知道她的两句口头禅:“听话……”“跟我走……”赵红艳兜里时常揣着1000多元钱,看到哪个病人钱不够,她就给先垫上。她说的最多的是,我也是病人,能理解病人痛苦和对医生的希望。 心中满满装着病人的赵红艳,也收获了满满的爱。一位被赵红艳治好的大爷听说云南的苗药治骨伤有好处,不远千里给她背来;一位患者听说新年的小葱能治骨伤,每年新春都将自己种的小葱捎过来……“如果再让我选择一次人生,我依然会选择医生。”赵红艳说。 |
关键词:赵红艳,针刀治疗,时代先锋,患者,青春,苗药,家访,股骨头缺血坏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