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tv行业被移动互联"打趴" 或转型成为020线下体验店
原标题:最后的钱柜? 卡拉OK是日本人的发明,先传到中国台湾,再传到中国大陆。1985年前后,上海诞生了第一家卡拉OK,之后,这种大堂式的卡拉OK迅速风靡,工人文化宫、单位活动室都装上了设备,你方唱罢我登场,唱得好的,全场鼓掌喝彩,碰到五音不全乱吼乱叫的,大家一起受罪——这大概是上世纪80年代的集体记忆。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来自中国台湾的钱柜在上海静安区开设了第一家门店,彻底改变了沪上卡拉OK的业态形象:装修得富丽堂皇的大厅、精致的包厢、一字排开行着鞠躬礼的服务员,昔日大堂里引吭高歌的景象从此不再,就连卡拉OK这个土气的名字也从此改称洋气十足的“KTV”。钱柜“高大上”的面孔,迅速成为沪上同行的标杆。 蓦然间,听闻,钱柜门庭冷落车马稀。中国境内门店数,仅剩3家。最高峰时,据说有18家。 在上海,曾经,到钱柜唱歌,是一种时尚,一种档次。 时至今日,这种卡拉OK式的唱歌方式似乎离90后、95后渐行渐远。就在最近,被誉为KTV行业“一哥”的钱柜,在沪门店数已经从最高峰时的7家减到只剩2家。北京市场,亦是如此,两年内钱柜连续关闭3家门店,就在两三个月前,曾经炙手可热的钱柜北京朝外店也黯然关门,只剩惠新东桥附近的最后1家门店。 记者获悉,截至目前,我国境内钱柜的门店数,已经从最高峰时的18家减到仅剩3家。 不过,上海仅剩的2家中,有一家却是新开不久,钱柜松江店。 钱柜风光不再,有这一行业大环境的影响。 KTV业态逐渐式微,原因之一是休闲娱乐方式的多元化。近年来,人们的休闲方式,变得越发多元,尤其是90后、95后,健身、户外烧烤、滑雪、DIY手工艺品、读书会、温泉洗浴、密室逃脱、烘焙、插花……卡拉OK从绝对主流变成了“其中之一”。 有趣的是,年轻人不再那么热衷于K歌,KTV每天中午12点至傍晚5点的非高峰时段,50后、60后倒成了主力消费人群,特别是爱好文艺、心态健康的上海阿姨,往往一群小姐妹开个大包间,一唱就是四五个小时。 同许多传统行业一样,KTV的式微,也受到了互联网的影响。一方面,互联网的崛起让人们的休闲娱乐出现了碎片化趋势,人们甚至都不愿意留出完整的一段时间来阅读一张报纸、一本书,又何苦把两三个小时消耗在信号也不一定好的KTV包厢? 另外,如今在手机客户端,出现了不少类似“唱吧”、9158等网络卡拉OK的APP。与KTV相比,“唱吧”、9158等K歌软件不仅录歌方便、便宜,而且也能与好友互动,还能同步出现自己的影像,不出家门便可与同好者互相交流。一位在某国有大集团担任领导职务的张先生告诉记者,“本来我是KTV的主力军,担任领导干部以后,没时间也不方便出入这些场合,网络卡拉OK正好满足了我这方面的需要。” 此外,由于这一行业门槛低,经过20多年发展,传统KTV企业之间竞争早已是一片红海:一边是价格战,一边是不断上升的房租成本,人力成本以及需要支付的歌曲版权费,行业的整体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记者在糯米网、美团网、聚划算等知名团购网站上发现,由于竞争激烈,门店纷纷推出各种低价打折套餐,甚至有6元一小时的欢唱券和9.9元工作日4小时的欢唱券。 “现在门店彼此竞争,大家都采取团购等低价策略,不做就失去价格优势,做的话就减少利润,有时候就没盈利。”好乐迪八佰伴店的一位负责人对记者说道。 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沪上仅有的两家钱柜之一——钱柜松江店的副理徐立平不无感慨:“我在这一行业已经干了10多年,算是钱柜的老人了。我先后在黄浦店、卢湾店、徐汇店,以及武汉、杭州的钱柜门店工作过,2015年,又来到这新开的松江店。” 徐立平说,鼎盛的时候,虹口店所在那栋楼一至五层全被钱柜拿下,徐汇星游城店占据四层楼面,有140多个房间,黄浦店也有3个楼面。“钱柜最吸引客人的是自助餐,能满足100多人同时用餐。每家钱柜能容纳30个人以上的大包间都有好几间。一到晚上,不预订根本就没有位子,大堂里坐满了排队等候的客人。” 钱柜生意显现清淡,是从2012年开始的。先是缩减楼面和包房数量,再是进入2012年至2014年的集中关店期。2014年,钱柜卢湾店歇业,更是引发70后、80后的集体怀旧。“付账时心惊肉跳的刺激,当时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收获情感时满满的幸福,以及对青春往事的悔恨,钱柜与很多上海70后、80后的青春岁月纠缠在了一起。”已经身为人母的某杂志社编辑潘小姐在微信朋友圈这样分享。 在一个平常工作日的晚上7点,记者来到钱柜徐汇星游城店。星游城店,只剩6楼一层,不到50个包厢。晚7点光景,本应是KTV最热闹的时段,但眼前所见,大堂冷清,往日拿号等座、人声鼎沸的景象荡然无存。记者上前询问包间价格,被告知可以上大众点评购买团购券,“很划算的,3小时的包间,加上自助餐才69元!”记者在点评网上找到此条团购信息,显示只要在16点至19点之间开唱,即可参与这个套餐。除此之外,还有一个36元的团购套餐,开唱时间限制为上午10点至下午4点。 正巧有三四个年轻人前来结账,其中一人兴奋地对小伙伴说道:“就这点人来唱歌,竟然给了一个大包间!” 记者看了一眼前台旁的电子屏幕,统共50间包房,只有近20间显示已满。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除非周末高峰期人会多点儿,平时最多也就这样了。 事物的发展总是出人意料。 当人们都以为钱柜在内地市场的彻底退出是只在朝夕的事,不料,今年3月,全新的钱柜松江店,却在新松江路上的地中海广场开门迎客。 对于这种看似矛盾的举动,钱柜管理层以“战略转移”来解释:从租金成本较高的市区,转移到租金成本相对低廉的城郊,变动辄几层楼面、上百间包房的大店为中等规模的门店,变服务CBD商务区的上班族为瞄准社区、大学生,“这是企业转型的‘样板房’,被给予了很高的期望。”徐立平说道。 走进这家营业才一个季度的门店,有种置身“台北纯K”的错觉——极其相似的迎宾动物摆件、墙壁上的卡通装饰相框、内嵌于墙壁的长方形点歌触摸屏、时尚多变的灯光以及那支著名的立麦……完全抛弃了过去的装潢风格,反而向后来者“致敬”。钱柜之所以这样做,徐立平表示是重视消费体验的必然结果。 近几年钱柜江河日下,核心问题之一是装修老气、器材老化、曲库更新慢。虽然很多“过来人”都想来钱柜怀旧或致敬一把,但看到包厢里破损的沙发、手里所握的掉漆麦克风,以及菜单里已经流行了两三年的歌仍位列主打的“劲爆新曲”,立刻“敬意”全无。 钱柜兴起的上世纪90年代,去那里消费的主要是消费能力较强、追求下班社交的IT界人士、公关、广告公司从业者及一些外企白领。当时除了公司活动之外,普通小白领去消费,应该是要掐着时间算的,没有收入的大学生更是只能眼馋。而随着运营成本的水涨船高、大众消费文化的兴起,以及各类价格亲民的中端卡拉OK纷纷开业,钱柜放下身段是早晚的事。记者瞥了一眼钱柜松江店的价目表:“小包房1小时48元,使用团购网上购买的代金券的话,70元可以抵100元消费,地下停车库两小时免费停车。”果然,钱柜的身段放得不高。 中国文化娱乐产业行业协会理事孔明指出:“进入互联网时代,传统卡拉OK在拼地段、装修、服务以及音响硬件设备等之外,要从越来越丰富的各项娱乐服务项目中脱颖而出,还需要运用互联网思维,借助各种信息技术手段,打造更加优质的服务。” 徐立平透露,除了线下转型,钱柜也正在尝试对接“互联网+”的风口,目前公司已经在打造自己的APP,通过互联网手段,进行用户导入,汇集有共同爱好的消费人群,进一步深化社交行为,并更有针对性地拓展网络营销。 据悉,钱柜松江店即将推出一套微信产品,顾客一边唱,可以一边录音,同时生成二维码音频文件,“扫一扫”后,通过微信等社交平台可与朋友共享。而不能到现场一展歌喉的朋友也有望通过电脑、手机,将歌声传到包房内……互联网时代,KTV会不会就此转型成为网络卡拉OK的O2O线下体验店? |
关键词:ktv,钱柜,KTV包厢,体验店,成为网络,移动,致敬,唱吧,松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