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高考移民”须严惩学籍造假
原标题:治理“高考移民”须严惩学籍造假 潘洪其 潘洪其 今年高考前,内蒙古自治区教育招生考试中心接到大量举报,反映河北省许多官员将孩子送往内蒙古参加高考。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昨天介绍,内蒙古自治区今年共取消1465名高考学生的报考资格,对于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已协调流出地进行了妥善安排。 每年高考前后,“高考移民”都会成为媒体上的热点新闻,今年曝出的“河北省官员将子女送到内蒙古高考”,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以及“服务体系”之完备,为近年来所罕见。舆论一直呼吁治理“高考移民”,并提出了很多意见建议,但“高考移民”仍然屡禁不止,年年打击年年有。 “高考移民”一般是从人口密度大、教育质量较高、录取比例较低的地区,向人口密度小、教育质量较低、录取比例较高的地区迁移。如果迁入地区接纳的“高考移民”越来越多,势必损害当地其他考生的利益。各地从维护本地考生利益的角度,会对“高考移民”加以限制和打击——“空挂学籍”应成为限制和打击的重点,只要能有效遏制“空挂学籍”,打击“高考移民”的工作就完成了一大半。 为何要严打“空挂学籍”?教育部门确定高校在某个省份的录取名额,主要考虑的是该省份的人口密度、教育质量和参加高考人数等因素,那些教育质量相对较低的地方,考生在高考时本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国家需要在录取比例上向这些地方适当倾斜,在更高层面上体现高考公平。上述因素中,人口密度和教育质量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化,参考高考人数则会受到“高考移民”的直接影响,特别是,如果大量“高考移民”都在迁入地“空挂学籍”,而在原籍地享受质量较高的教育,他们在“套取”迁入地高考优势的同时,也影响了国家对不同地区教育质量和受教育者信息的全面把握,不利于深入推进教育改革,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分布。 无论是高校对某个学生进行自主招生考察,还是国家确定各个地方的录取比例,都仍然需要向教育质量较低的地方适当倾斜。在这方面,教育部门能够把握的主要指标,仍然是考生的学籍——某个考生在教育质量较低的地方念高中,高校自主招生时就应予以适当关照;某个地方教育质量较低,分配录取名额时也应予适当优惠。这样的倾斜与优惠,在很多西方国家的高校录取中也是惯例。 教育部门需要对中学学籍严格监管,严防学生家长和学校联手造假,严惩空挂学籍等学籍造假行为。否则,以学籍造假“套取”政策优惠的“高考移民”仍将屡禁不止。 |
关键词:高考移民,学籍,自主招生,高考学生,高校录取,造假行为,教育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