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调模式创新营造“稳进中国”
保持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是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合理区间的“下限”是稳增长、保就业,“上限”是防通胀。 当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时,宏观经济政策框架中的总量政策保持基本稳定,主线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点是调整经济结构,推动力是释放改革红利,更好地把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结合起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不断增强市场活力、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后劲。当经济运行逼近“下限”时,合理区间内的政策组合和基本取向坚持不变,注重发挥调结构措施、促改革举措对稳增长、保就业的促进作用。当经济运行越出合理区间时,宏观经济政策更多地侧重于稳增长或防通胀,对经济总量政策进行适时适度调整,同时更有力地把调结构措施、促改革举措落在稳增长或防通胀上。一旦经济运行出现大幅波动,则要果断采取措施,对经济总量政策做重大调整,避免发生“硬着陆”或经济过热。 在区间调控的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是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的重要创新 定向调控也是结构性调控,就是针对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锁定“靶点”,定向采取措施,精准发力,提高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在保持总量政策相对稳定的情况下,通过强化定向调控措施,加大预调微调力度,既可以稳定市场预期,又能加强薄弱环节,避免经济运行出现大的波动。区间调控与定向调控有机结合,形成“稳”和“进”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有利于保持经济运行持续处于合理区间,推进发展不断向中高端迈进。 经济运行显三大良效 一是经济增速平稳。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出台了一系列既利当前更惠长远的政策措施,保持了经济平稳运行。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3.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4%。经济增长速度虽有所放缓,但总体运行仍处于7.5%左右的合理区间,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 二是就业形势稳定。坚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注重以改革激发全社会创业兴业热情,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就业保持了稳定增长。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22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9%,控制在4.6%的年度预期目标以内。 三是价格涨幅较低。国内农产品市场供应充足、工业品供需关系宽松,有利于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保持稳定。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2.0%,明显低于3.5%左右的控制目标。 简政放权的改革“先手棋” 以简政放权为突破口,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本届政府把简政放权作为改革的“先手棋”,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甚至“乘法”。2014年,以投资和生产经营领域为重点,又取消和下放246项行政审批事项,大量减少评比达标、职业资格许可认定。特别是下决心改革商事制度,变“先证后照”为“先照后证”,改注册资本实缴制为认缴制,激发了社会创业创新热情,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不断涌现,新登记市场主体近1300万家,这对经济增速放缓情况下稳定就业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放开700多种医保目录内低价药品,放开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放开电信业务资费等50项商品或服务价格。在部分地区开展输配电价改革试点。铁路货物运价改为政府指导价,实行上限管理。国内航线旅客运输基准票价,由政府审批改为由航空公司按照定价规则自行确定。同时,坚持放管结合,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努力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2014年,一些重点改革举措的推出,也对激发市场活力发挥了重要促进作用。比如:存款利率上浮区间扩大、期限档次简化,汇率浮动区间拓宽,5家民营银行获准筹建,“沪港通”试点正式启动,跨境贸易和投资人民币结算规模增大。 “牵一发动全身”做活公共投资 以基础设施为重点,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弥补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短板。我国现在许多领域的公共产品都不足,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情况下,改善和增加公共产品的要求更加迫切。各地卫生、养老、社会保障等软环境建设也都不够。这些都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需要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重大工程。2014年,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兰新、贵广等高速铁路建成通车,京昆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双双突破11万公里,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到1.6万公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完善。 在财政收入增长放缓、支出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持续增加民生投入,保基本、兜底线、建机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城乡居民收入比2013年来首次降至3倍以下。各类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础养老金标准由55元提高到70元。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又提高10%。 “咬定”实体经济不动摇 以差别化政策为主导,多措并举,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继续加大“三农”投入,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2014年粮食总产量达到6.07亿吨,实现“十一连增”,农副产品生产稳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着力培育新的增长点。强化创新驱动,“天河二号”、超级杂交水稻、“嫦娥”工程、载人深潜等重大创新成果世人瞩目,生物、智能制造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支线客机、移动互联网、宽带网络设备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化瓶颈,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产业发展迅速,微创、众创、创客等创新创业模式蓬勃兴起。积极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点产业布局调整和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完成了年初确定的15个重点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煤炭行业脱困取得阶段性成效。服务业领域的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5.6个百分点。 充分发挥财政金融政策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财政政策在盘活存量的同时,积极推进税费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营改增试点行业范围,将铁路运输、邮政和电信业在全国范围纳入试点。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扩大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实施范围。简并和统一增值税征收率,进一步加强涉企收费管理,取消政府提供普遍公共服务或体现一般性管理职能的收费项目。在全国实施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调整原油、天然气资源税适用税率,清理规范涉及煤炭、原油、天然气的收费基金。货币政策在保持流动性松紧适度的同时,综合运行多种工具加强定向调控。两次实施“定向降准”,完善银行存贷比考核办法,通过中期借贷便利向符合要求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提供基础货币,引导金融机构提高“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比例,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通过抵押补充贷款工具为开发银行支持棚户区改造提供长期稳定、成本适当的资金来源。加强信贷政策指导,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引导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对铁路、船舶、能源、科技、文化等重点行业和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做好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金融服务工作。 (作者单位:国务院研究室) (摘自《瞭望新闻周刊》2015年第10期) |
关键词:经济运行,合理区间,汇率浮动区间,煤炭资源税,模式创新,输配电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