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海洋的学科“组合拳”
原标题:瞄准海洋的学科“组合拳” 我们希望未来的科研体系以学科为龙头。因为学科是长久的,科研方向只是暂时的。 迟占有(左一)指导学生了解微藻培养系统反应器。龙海波摄 “利用生物化学工程技术,借助海洋工程与装备学科的科研力量,将微藻培植放到大海里去,从传统靠电能驱动到利用海浪实现微藻光反应器的充分混和,可以大大降低生产成本,这样,让微小藻类为人类造福将不再是梦想。” 这是不久前大连理工大学生命海洋交叉学科论证会上,刚从美国归来的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迟占有所作的科研工作汇报。 迟占有之前在美国一直从事微藻方面的研究,他一直希望通过海浪的力量代替传统的电驱动来实现微藻养殖。2014年,当他准备回国,迫切需要一个科研平台时,选择了大连理工大学。 是什么原因驱使他作出了这样的选择呢? “学科是长久的,科研方向是暂时的” 首先必须承认的是,能够吸引迟占有来到大连理工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该校在水利工程学科,尤其是海洋科学相关领域多年来形成的优势。毕竟,研究海浪驱动,是离不开海的。 “我们对于海洋科学的研究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有了。”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马学虎表示,长期以来,该校在海洋生物、海洋工程、海洋生物、海洋环境、海洋能源等学科都有相当的成就。 然而,这并不是迟占有来到大连理工的最重要原因。 “我们是研究生物技术的,这本身就是交叉学科。如果将我们的技术大规模用在海面上,又有些类似于农业海洋,对相关设备的研制又牵扯到机械领域,最后,我们的反应器要找到海浪适中的海域,这无疑又是海洋学研究的范畴。”他说。 换言之,迟占有想找的是一个能够多学科交叉的环境,而大连理工大学近两年依托海洋学科开展的学科交叉正好满足了他的要求。 “我们的海洋类学科覆盖面广,但目前学科建设存在着学科分散、条块分割的现象,导致优势呈现不突出,承担国家大项目受到影响。”马学虎说,面对国家大力发展海洋事业的趋势,大连理工大学将各学部(学院)有关海洋领域研究的学科、学术队伍进行整合,围绕海洋进行学科交叉布局。 “我们希望未来的科研体系以学科为龙头。因为学科是长久的,科研方向只是暂时的。”马学虎说。 打破院系的概念 从2014年回国至今,迟占有就一直在进行着学科交叉的准备。“要想学科交叉,就必须先拿出些东西,向其他学科的专家证明这件事是有可行性的。”他说,目前他已经能证明自己的思路没有问题。 也就在此时,大连理工大学生命海洋交叉学科论证会召开了。在这次会上,马学虎再次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科研思路。 事实上,就在迟占有整理思路的这两年间,大连理工大学也在整理着自己的学科发展思路。 据马学虎介绍,大连理工大学面向海洋开展学科交叉的规划是在去年年底正式启动的。“我们希望把之前分散在各个院系中的、以海洋为主要对象的学科领域梳理出来,最后建设成一个集成式的模式。”他说。 事实上,就在大连理工大学作出类似的规划之前,已经有一些教授在自发进行学科的交叉、联合,但并没有形成一条主线,但通过此次“全校一盘棋”的重新布局,这条主线明确了。 “我们的目的是通过学科规划,围绕学科这一主线,将教学、科研、队伍、资源配置、考核机制等内容加以重新梳理,打破院系的概念,从一个学科的角度出发,重新对科研资源加以划分。”马学虎说。 围绕海洋做好文章 学校的这一政策,无疑给了有志于交叉研究的教师以莫大鼓舞。而希望在这一领域大展身手的也绝不止迟占有一人。 比如,在采访中,该校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贾凌云表示,目前我国海洋生物质提取中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综合利用率低,他们通过与其他工程类专业搞交叉研究,研制高附加值的终端产品拉动海洋产业的发展;该校信息学科则与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搞交叉,解决我国水面舰和潜艇声呐信号处理与分析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该校生命海洋交叉学科论证会召开后不久,另一场 “生命科学”交叉学科(群)研讨会也在如期举行,与会教师和科研人员围绕着生命学科的交叉,也开展了一番交流与讨论。 “大连理工大学要发挥特色优势,围绕海洋做好文章,通过发展与海洋相关的工程学科,为开发海洋资源、提升国家海洋实力和海上防御能力作出贡献,在满足国家重大需求中不断提升我们的学科、科研、人才培养和社会声誉。”采访中,大连理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东明如是说。 |
关键词:学科交叉,郭东明,潜艇声呐,海洋类,学科领域,海洋科学,大连理工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