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控烟路漫漫 避免“纸上最严”仍任重而道远
烟民抱怨控烟令太“强人所难”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大部分烟民表示愿意遵守禁烟令,尤其对于“公共场所室内不吸烟”已经习惯。但是对于室外一些区域也不能吸烟,烟民们表示,这个就太“强人所难”了。 按照“最严控烟令”的规定,凡是“带顶带盖”的区域都要实行严格的禁烟,按照此规定,火车站站台也属于“带顶”区域。但记者在北京站某站台上看到不少人在站台上抽烟,一位烟民向记者抱怨,“这儿要是不能抽烟就太不合理了,在候车室一等好长时间不能抽,在车厢里一坐好几个小时也不能抽,那你说我们咋办?” 在六里桥长途汽车站,一个小伙子急匆匆走到曾经是“吸烟区”的地方,看到被木板封住的门和“禁止吸烟”的警示牌,他表示室内禁烟可以理解,也愿意接受。但对于室外人流密集或者排队的区域也禁止吸烟时,他说,“那去哪儿抽啊,北京哪都人多。” 旅客遇吸烟只选择“躲开” 北京西站一名带着1岁左右宝宝的乘客妈妈表示,从车站的宣传得知控烟令,觉得挺好,“你看这候车大厅空气多好,我们县城的就不行,里里外外都乌烟瘴气的,有时候带着孩子躲都躲不及。”但当记者问及看到周围有人吸烟是否会举报的时候,不论是带孩子的妈妈还是体壮的青年,都表示“不会,躲开就行了。”对禁烟区吸烟举报热线,多数人都表示“记不住,也懒得记。” 一位正在候车的北京市民说,“政策是好,可是举报了咋管呢,等查的人来了,抽烟的早走了,这种流动性大的公共场所,就得靠人们自觉,罚款执行起来就更难了。”【详细】 控烟令从何处寻找支点? 6月1日,被称为“史上最严控烟令”的《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正式实施。问题在于,如此强硬的“控烟令”,如何做到刚性执法?身边有人抽烟,谁来出面制止?本期微议录,我们摘编微友的意见和建议,旨在为政策的进一步细化提供参考。 抽烟的人,不少都有戒烟的经历,有的试了多次都戒不掉。我有位同事,烟龄超过20年,多次戒烟,还是管不住烟瘾。一次,和一位戒烟典型交流之后,把“每天吸烟20支以上是肺癌高危人群”听进去了,决定戒烟。结果,现在真戒掉了。 “礼法合治,德主刑辅”,这句话对禁烟同样适用。“禁烟令”的出台,作用不可低估;但禁烟的外部约束,最好能深入内心变成戒烟自觉。每一个戒烟成功的人,都是因为有了自律意识、道德自觉。社会需要做的,是帮他们下定决心,走出烟瘾的包围圈。身边的“戒烟典型”现身说法,往往能让吸烟者感同身受,帮助他们解开思想扣子,迈开戒烟的关键一步。 实现全面控烟,除了执行“控烟令”,还应多发挥“戒烟典型”的示范作用,多创造机会让想戒烟者和“戒烟典型”对对话。这对于提高自律意识,形成戒烟自觉,有不可小觑的作用。【详细】 控烟是场持久战 所以,笔者认为,想把控烟工作做好,不仅需要史上最严控烟令,更需要史上最强的执行力。没有好的执行力,再好的控烟令最终将沦为一纸空文。 对管理部门来说,除了要强调执行力,还必须充分意识到,控烟是场持久战,以较长的时间来换取无烟的空间。 在打这场控烟持久战中,人海战术是有必要的,毕竟,在我国,但凡跟人数相关的,咱们有着别人垂涎不已的优势。但是,不能单纯依靠人海战术,还应当运用科技的手段来配合控烟。比如在伦敦,公共场所都安装了灵敏度非常高的烟感器,划根火柴都可能引发警报。国内不妨借鉴,毕竟,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此外,在控制烟民吸烟的时候,对烟草企业也该有所约束,比如说烟盒问题。国外烟盒上的图案,那触目惊心的恶心程度,估计会让不少新烟民晚上做噩梦,戒烟效果相当明显。然而我国,喊了这多年了,香烟的包装却越来越精美,除了“吸烟有害健康”的字样外,很少看到别的让你没有抽烟欲望的图案。打好这场持久战,方方面面都得“给力”。【详细】 |
关键词:控烟,北京,执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