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因"互联网+"而变 搭乘电商快车书写无限可能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作者: 2015-05-29 07:33:00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原标题:甘肃陇南:因“互联网+”而变

今年“五一”小长假,甘肃省陇南市成县鸡峰镇长沟村新开的农家乐里,灯火通明。接待完最后一拨儿客人,已是深夜。农家乐的主人李文强虽然累得骨头快散架了,但鼓起来的腰包还是让李文强夫妇心里无比踏实。

这是这个不惑之年的返乡创业者做梦也没有想到的,“穷乡僻壤也有人来旅游”。临走的时候,城里人还会捎带手把山里的土鸡、土鸡蛋、野菜装满后备箱。

“以前死气沉沉的村子,整个活了起来。”长沟村村支书、大学生村官张璇说。

每天早晨6点,长沟村便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乡亲们忙着采野菜、捡核桃花,还有人忙着扩建鸡场,或者搞土蜂养殖。有了家门口赚钱的门路,年轻的打工者纷纷返乡,过去老老少少凑在土台子上晒太阳的场景也一去不返。

这一切都拜互联网所赐。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因为张璇创办的“鸡峰山珍品”淘宝店而与外界密切联系在了一起。不仅丰富的农副产品卖上了好价钱,更重要的是,外界的人通过互联网知道了这个地处西部腹地的小山村。

放大到整个陇南,乡村复活的局面正在全市2.79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生动演绎。作为西部典型的欠发达、欠开发地区,2013年陇南市283万人中有83万贫困人口,贫困是当地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

面对脱贫和同步小康的双重任务、赶超跨越和转型发展的双重压力、快速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双重挑战,陇南这只“弱鸟”选择电子商务作为“先飞”路径,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立足自身的发展优势和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因势利导,把有限的力量用在了刀刃上。

错过了工业化的班车,不能再错过电子商务的高速列车

2014年,礼县良源果业合作社创造了一个“奇迹”。当年,这个由返乡创业青年、大学生村官、退伍军人、农村教师组成的年轻创业团队在淘宝卖了450万元的苹果,成为当年淘宝网水果类销量冠军。

几个年轻人“突发奇想”,给中共陇南市委书记孙雪涛写了封信,汇报了这个喜讯。让礼县良源果业合作社负责人康永良没想到的是,5天后,他们便收到了回信。

这封信中,孙雪涛向几位年轻人吐露心声:“看着你们的来信,我不禁想起一年前‘433’发展战略提出把发展电子商务作为陇南‘三大突破’之一时,我们中的许多人感到很遥远,神情茫然,无从下手……”

对当时的陇南来说,把发展电子商务列为区域战略还是一个大胆的想法。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包括班子成员在内的很多干部,都感到不解。

时间回到2013年12月,陇南市委市政府在研判陇南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四个快速推进、三个着力夯实、三个集中突破”的“433”发展战略。其中,实现电子商务集中突破被列在首位,提出通过充分利用互联网、电子商务、交通物流等条件,扬长避短,把优势资源与外面市场精准对接,通过打破信息流瓶颈带动人流、物流和资金流等要素聚集,改善产业集群规模小、实力弱和集约化程度低的状况,快速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助推陇南建设成为甘肃省向南开放的桥头堡。

围绕这样的目标,陇南将互联网应用在未来的蓝图上画下了3个助力点——宣传推介陇南、发展电子政务、助推电子商务。

很快,这场增量带动存量的区域发展探索拉开大幕。“让空间上的万水千山,变成网络里的近在咫尺”的标语在很短的时间刷遍了陇南,也很快深入人心。

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陇南全市目前已开办网店6000家,新办和加盟26个网货平台,陇南的花椒、核桃、苹果、中药材等一系列土特产品不仅在网上找到了销路,而且卖上了好价钱。短短一年多时间,快递公司从过去的15家猛增至415家。

在身兼电子商务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的陇南市委副书记张旭晨看来,陇南速度的背后,是敏锐的时代眼光让陇南站在了“互联网+”的风口,扬长避短,顺势而为,电子商务在陇南已经实现了突破。

“在互联网面前,大家都是平等的。错过了电子商务,就错过了一个时代。我们已经错过了工业化的班车,不能再错过电子商务的高速列车。”张旭晨说。

电商快车带来的蝴蝶效应

正是在如火如荼的电商发展背景下,大学生村官们被寄予重任。这些有知识的年轻人熟悉互联网,他们的任务是帮助乡亲开网店。

张璇被电子商务改变的人生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淘宝店刚开张的时候,张璇的土特产店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别人卖核桃,她也卖核桃。但是,张璇很快找到了淘宝经营的秘诀——差异化经营。她自然地将目光投向了鸡峰镇的土鸡、土鸡蛋以及其他生鲜农产品。

“做着做着就有灵感了。”张璇说。打开这个大学生村官创办的淘宝店,你会发现店里总有一些当季的鲜货出售。4月前半月卖蕨菜、乌龙头、香椿、鱼腥草,到了5月,又把野菜晒成干货,继续销售。过了中秋,土蜂蜜成为“当家产品”,而常年占据销售榜单的是土鸡、土鸡蛋。今年春天,她还把山里随处可见的槐花也卖成了钱。

无独有偶。

90后的王世穆因一次网购家乡特产的经历,决定离开温州返乡创业。因为想念家乡的酸菜,王世穆上网搜寻,没想到竟有人在网上销售。在温州打工一年,开了眼界的王世穆也意识到,“偏远的家乡还没有真正发展起来,发展的空间也是巨大的”。

回到家乡陇南市武都区两水镇,王世穆拿出了自家临街的铺面房,简单装修后成了农村淘宝“村级服务站”。一方面帮乡亲们网上买东西,另一方面,自己开淘宝店销售陇南山珍。

采访当天,恰巧赶上10多单网购快递到了。中国青年报记者发现,网购的产品有压面机、衣服、鞋子、皮带。开业不到一个月,代售额已超过了5万元。乡亲们网购的热情大大超出了王世穆的想象。

瞅准了家乡变革的机遇,越来越多的陇南年轻人选择回乡创业,和家乡一起改变命运。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电子商务这只蝴蝶扇动的“效应”在陇南不断被放大。

“意识一旦萌芽,速度是不可想象的。”任雅静说。她是阿里巴巴农村淘宝事业部派来发展农村淘宝的,她带领的小团队肩负着为西部农村淘宝战略破局的重任。用她的话说,就是培育电商土壤和电商人才。

“发展农村电商,改善农村的生活习惯,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让农村人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消费质量。”任雅静说。

今年4月18日,甘肃省商务厅与阿里巴巴集团在陇南市武都区举行了农村淘宝运营中心启动仪式。这是阿里巴巴集团实施“千县万村”计划项目西部首家县区运营中心。

2014年8月8日,淘宝网“特色中国·陇南馆”上线运营,成为淘宝网上全国第18个市级地方馆,也是西北首家市级地方馆。数据显示,2014年,陇南近6000家网店创收7.71亿元,“特色中国·陇南馆”目前在全国78家地级馆中,综合运营指标排名第4。

随着陇南电子商务驶上发展的快车道,该市的电商扶贫战略也引起了国家扶贫办的重视,很快被列为全国首个电商扶贫试点市。

一本无字的书,一个无限的陇南

电子商务在陇南的异军崛起,开启了陇南的网络时代,也带动了陇南电子政务的完善,智慧陇南的内容不断丰富。

如今,运用互联网思维,借助技术力量,将政务服务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打造网上办事平台、便民服务平台、阳光政务平台,实现行政审批和便民服务“一张网”办理,正成为陇南各级政府高效便民利民的努力方向。

在陇南市成县电子政务服务中心,城关镇村民李慧在公安部门的窗口为不满1岁的孩子办理户口登记,材料带得很齐全。“我先从网上查阅需要什么资料、证件,到哪里办,不用来回跑,方便了很多。”李慧说。

在成县电子政务服务中心,同时进驻的还有25个窗口单位,承办各类项目164项。

“我们利用信息网络、政务微博、微信平台等新媒体,通过窗口二维码、电子名片、政务微博等载体,为群众提供便利化、信息化、亲情化、人性化的服务。”成县纪委书记吕红菊说。

到访陇南的人都会收到一本“无字书”,这本书全部印的是二维码。翻开《陇南政务二维码》,陇南全市乡镇以上的各级党政机关、各单位、各部门尽在其中。扫一扫二维码,便可以了解政府政务公开,还可以向领导点对点地反映问题。

据陇南官方统计,2011年至今,陇南共查询通报各类网民诉求1898条,办理1749条,办结率达92%。陇南全市党政机关在新浪、腾讯网上,开通了统一规范、官方认证的政务微博2600多个,政务微信公众平台377个。

不仅如此,全市村级组织和各级干部自发开通上万个微博、微信,形成了强有力的“微媒体矩阵”,建立了方便工作的各类微群,成为全方位推介陇南的新平台,每个人都成了陇南的宣传员。

“一本无字的书,一个无限的陇南。这个二维码实际上就是陇南的全部。”孙雪涛说。逢人便推介这本无字的书,成了这位市委书记必做的一件事。作为一把手,他经常鼓励下属加他的个人微信,方便交流。每次下乡,都要扫一扫大学生村官开的淘宝店,以便及时关注。

党政干部近距离触网带来的是观念之变、思维之变。同时,随着网线通到农村,物流体系的完善,电子商务也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偏远的陇南就这样突然惊艳地闯入了互联网世界。不仅大自然馈赠的丰富农特产品卖上了好价钱,青山绿水也成了金字招牌,带动了旅游经济。

今年五一小长假,一位新华社老记者到陇南来度假,没想到遭遇了非著名景区“一房难求”的经历。原来,借助互联网的传播,陇南很多原先不著名的景点,也成了不少驴友短途自驾游的首选。小城接待能力有限,自然“一房难求”。

这位媒体人感慨:“当下,许多县城都在寻找新的发展动力,‘一房难求’恰恰显示了机会。”(张鹏 陇南日报记者 靳淑敏)

关键词:核桃花,互联网应用,电商,433,互联网+,无字书,先飞,一房难求

责任编辑:jockbang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