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央厨房”:老人家中吃“食堂”

来源: 北京日报 作者: 2015-05-28 02:12:43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眼看着就快中午了,家住丰台区西罗园三区的赵大爷还在优哉游哉地听着收音机,根本不操心午饭吃什么。厨房里的油烟机,已有十来天没开了。“社区里有食堂了!可以点菜,可以刷饭卡,还负责送上门。”

赵大爷说的“食堂”,其实是街道办事处支持建立的居家养老照料中心的“中央厨房”,就在离他家五六百米远的西罗园四区15号楼。

五六十平方米的专业厨房,鼓风灶、冰柜、冷藏柜、消毒柜一应俱全。4名主厨、副厨轮班上岗,掌勺的高级厨师有17年的经验,面点师能做家常面条、水饺,也能做地道的麻酱烧饼、花卷。厨房一周菜品不重样,光主食花样就超过20种。老人既可以付现金,也能用养老助残卡,还能刷在日间照料中心办的饭卡。

“中央厨房”五一节前刚开的张,没几天就吸引了600多名老年人办卡,其中400多人是居家养老的失能、半失能老人。

价格便宜,3个素菜,加上米饭、花卷、包子、窝头等免费主食,还有汤,只需要10元;统一采购、烹饪,选菜、切菜、调料等各个环节均有专人负责,降低了成本,卫生、口味都有保障。更重要的是,按照“中央厨房”模式管理,标准化的老年餐饮服务直接送到附近的4个社区,今后还将辐射到街道的全部16个社区。

“受用房、资金、人员等限制,这样的厨房不可能每个社区都建。”西罗园街道办事处主任赵钢坦言,事实上,现在的照料中心及“中央厨房”,都是街道办事处腾退掉出租房后新建的。

通过“中央厨房”式管理,由照料中心统一管理、统一采购、统一烹饪,然后在10分钟内配送到各个社区,既盘活了这些社区原先建立的托老所等资源,又让街道的老人就近吃上了食堂。

这样的“分布式”配送,很受老人欢迎。在西罗园二区的12号楼103室“社区托老所”,中午11时38分,6个菜就已经卖完了仨,另外3个菜也只剩下不到四分之一。“下楼就行,再不用为吃饭操心了。”刚从二楼下来的王女士看到菜挺“紧俏”,赶紧点了牛肉丸子、小白菜,“明天我得早点儿来。”

饭后,王女士又走到隔壁房间——托老所的图书室——找了一本地理方面的图书安静地看了起来。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过去托老所经常一天就接待几位老人,如今这里每天动辄就几十上百人,棋牌室、图书室等有了常客。

建“中央厨房”,缘起于区老龄办、街道办事处的一次调研。作为老社区,西罗园街道的老年人口比例已超20%。2.86平方公里辖区内有16个社区,8.6万居民中有1.9万多老年人。对近千名老人的调查显示,他们最大的困难就是“吃饭”,高龄老人和独居老人更是视吃饭为“第一难题”。

“买菜、洗菜、切菜、烹炒、洗碗……这是做一顿饭最基本的流程,但对我们来说太复杂、太累了。”80多岁的齐玉芬说,“老年人吃食堂最合适。”昨天,她和老伴儿特地来“食堂”里点了3个肉菜,好好吃了一顿。

54岁的张宝群是西罗园二区的党委书记,家就住在三区,爱人全职在家照顾80多岁的岳母。“以前夫妻俩就基本没一块逛过超市,家里老得留人啊!”张宝群说,“‘中央厨房’的志愿者在送餐的同时,还提供照料服务,解放了我们。”

“中央厨房”的作用还远不止解决老人吃饭难的问题,还把许多综合服务送到了老人家里。丰台区老龄办主任刘藏生说:“辖区养老院、社区照料中心、居家养老的老人,‘三位一体’实现了无缝对接。”

配送到各个社区、送餐到老人家中等一系列服务,也逼着经营照料中心的意馨夕阳乐苑养老院改变“封闭式”的经营思路,尝试“打开门”办养老机构,主动走出去进入社区服务老人,也让更多老人接受了机构养老的方式。

负责运营日间照料室的曹巨英经理告诉记者,最近,照料中心的棋牌室、健身康复室以及每周五的电影专场活动,都出现了满员的情况,照料中心的46张床位的利用率也比过去提高了两三倍。

记者手记

在回归中创新

“中央厨房”是现代化餐饮企业的管理概念;“食堂”则是中国百姓记忆中熟悉的生活方式。后者也最能唤起老人熟悉的感觉、情感的归属。

回归“食堂”,让西罗园街道把街道资源、社区资源、养老院资源盘活了,让养老服务与老人的居家养老需求“无缝对接”。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正是回归传统,才带来了这次“中央厨房”的创新,更好地满足了老人的需求。

北京在“9064”规划中提出,90%老人居家养老,6%在社区,还有4%是在养老院等机构中养老。不论是在家庭还是在社区,或是在养老机构,谁的服务能够解决老人的实际困难,老人才会买谁的账。

关键词:食堂,中央厨房,吃食堂,吃饭,居家养老,老人家,封闭式,分布式,9

责任编辑:jockbang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