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土”到“互联网”――北京市网信办陈华处长在2015传媒发展论坛讲话

来源: 人民网 作者: 2015-05-15 18:01:00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2015年5月9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的“第六届传媒发展论坛暨《2015传媒蓝皮书》发布会”在京举行。论坛期间,十多位著名专家学者分别在“网络空间新秩序”和“媒介融合与大数据”两个分论坛上发表观点并进行对话讨论。本文根据分论坛“网络空间新秩序”上陈华发言整理而成。

网络空间秩序研究首先要“得其法”

首先,我想我们目前很难对“网络空间秩序”的“新”或“旧”做出一个结论。因为我们是在清华讨论这个问题,也不需要我们形成某个决策或者是某个决议,所以此时我的观点不仅仅基于我在北京市网信办的职务身份,也源自我个人对学术研究的兴趣。过去我的导师们不断告诉我,关注研究结论之前,首先要明确研究的方法是否科学、有效。“网络空间”即网络社会。对于网络社会治理的问题,每个机构、每个人都在依据各自的积累、范畴和需求,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他们的“结论”,但大多忽视了方法论,而且各种“方法”之间在顶层意义上也没有实现共识。我自己做科研工作,非常信赖通过不断的交流、互动所获得的素材信息,也希望能将这些信息作为老师和同学们学习工作的基础材料。

网络空间治理应“有其度”

网络空间治理的好的方法,一定是在新旧之间产生。所有的创新变革一定发生在边缘,没有新和旧的强烈碰撞,就不会产生更加理想更加融合的方法。所以,我个人不愿意用新旧来描述“网络空间秩序”,最终形成的应该是合适的,融合的,能够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今天我们所说的“网络社会”已经完全不同于1994年的专家老师所看到的想象到的,网络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直接关联。在过去半年中不断听到“连接”这个词,腾讯说要“连接万物”,我们已经被手机、微信、各种通讯工具、各种社交软件连接在一起,所以研究如何治理网络社会,就一定要连接网民,连接运营商,连接学校,连接政府机构,连接国际互联网……只有把这各个方面都连接起来,我们能在同一个屋顶下讨论问题,才有可能找到更加合理的治理模式。既然称之为“网络社会”,身处网络空间的我们应该能够有类似在家的舒适感,而网络社会治理如果能让每个人能有这种感觉,那这种治理模式才是有生命力。

网络空间战略应“追其源”

为什么世界互联网大会要在乌镇召开?在我看来,其中蕴含的一层意义是因为浙江是中国最早实行创造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地区。今天的中国依然是一个农民的大国,农业大国,农民依然是我们这个国家占主要人口人数的群体,我们所有的制度设计,如果不能够基于这样一个基本国情,我们就无法将其置于更大的平台上去衡量。从某种意义上说,虽然今天大家都在讲“互联网+”,我们能不能先做一点“互联网-”的事情,往回看看,譬如,想想网络空间秩序的建立和网络社会治理应该怎样服务于中国的农村;或者以“田野调查”的方式追溯互联网企业走过的道路,或者像清华的一位老学长老前辈所做的,去江村,去苏南,去大瑶山这样的地方,挖掘被互联网忽视的精神本原。然后再往前走,去做“互联网+”的工作。我想,这样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一定是最为真实、有效和全面的,毕竟所有的研究和制度设计,最后一定是要基于文化的,也一定要成为自觉才能实现的。

关键词:网络空间,网络社会,互联网,方法,结论,互联网+,田野调查,网络空

责任编辑:jockbang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