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老红军见证:11万人口小县近万人参加红军
当年11万人口的小县,近万人参加红军,仅登记在册的烈士就有1500多人,还有更多无名烈士。如今,在闽西革命老区的龙岩市连城县,亲身参与和见证了这段革命历史的,只剩下最后一位――百岁老红军李七孜。 出生于1914年的李七孜,家住朋口镇李庄村。14日,记者来到李七孜家中。由于年龄和伤病原因,他已很难下地活动,只能卧床静养。 “我爸平常不爱说话,对自己的事讲得很少。”李七孜的二儿子李土木,一位朴实的农民,向我们分享了父亲的故事。 “他命很苦的,家里是雇农,1岁丧父,13岁丧母,八九岁就给人当长工。”李土木拿出一张断成两截并已发皱的纸,我们在桌上摊平看到,这是一份写于1952年11月29日的“报告”。他介绍,这是当年由父亲口述、别人记录,向组织汇报个人情况的证明。 在微微发黄的纸张上,依然清晰的字迹记录着百岁老红军的曲折经历。 1930年,16岁的李七孜在家乡加入红军游击队,后转入红军正式部队。1931年,在长汀一带的一次战斗中,他腰部受到重伤。“子弹穿过整个肚子,肾都穿透了。”李土木用手指着自己的肚子比划道。 经过治疗,第二年李七孜又参加了红军第五军团机枪连。“那段时间,隔一星期我爸就能见到毛泽东、朱德一次。他告诉我,朱总司令衣服很朴素的,都是补丁,骑着高头大马。”讲起父亲这段经历,李土木言语中也带着自豪。 不久,奉上级命令,李七孜所在的部队开赴广东,在南雄水口战役中,他又不幸左腿被炮弹炸伤,留下终生行走不便的残疾。两次负伤的李七孜被安排在后方工作,由于身体有伤,1934年,他没能参加红军长征。继续在丛林中打了几个月的游击后,部队化整为零,他化装到邻近村子打长工过活。 抗战的爆发又改变了李七孜的人生轨迹。“1939年,我爸被国民党部队‘抓壮丁’,到广东前线参加了抗日战争。”在李七孜的纸质“报告”中,他这样描述自己这段经历:“与日本侵略军作战同时,并在部队里团结爱国分子,宣传共产党的政策。”1942年,由于旧伤复发,李七孜被遣送回乡,继续帮人打长工,直至全国解放。 在激烈的战争中两次负重伤,李七孜并不是幸运者,却是幸存者。解放初期,他曾短期担任连城县金文乡乡长,后来主动辞职。李土木解释说:“我爸没上过学,没什么文化,去县里开会都听不懂,更不会传达文件精神,自己就索性不干了。”就这样,李七孜在村里务农至今。 如今,育有5子1女的李七孜子孙满堂,家庭和睦,安享天年。虽然后代也都是务农或出外打工,日子过得还算殷实,他和二儿子生活在一座农家小院里。和大部分当地客家民居一样,李家院中天井摆着几盆兰花,寄托着主人美好的期盼。 “改革开放后,政府给我爸这样的老红军补贴,去年标准提高到了一个季度4500元,还有百岁老人每个月300元的补助,和150元的低保。”李土木告诉我们,现在国家对老红军的政策很好,逢年过节经常有政府和军队的各级领导前来慰问。 按照客家人的算法,李七孜已经102岁了。“今年身体差了很多,以前还经常在房前屋后散散步、扫扫地,客人来了还会热情地给泡茶喝。”年过六旬的李土木略带忧伤地说,长年劳作也在他黝黑的脸上留下了明显的痕迹。 两个多小时的采访,李土木用浓重的口音和磕磕绊绊的普通话,认真地为我们拼凑起关于父亲百年风雨人生的记忆碎片。李七孜的故事,并没有什么传奇经历和赫赫战功,但一样令人唏嘘不已、百感丛生。 采访结束,我们与李七孜合影告别。躺在床上的老人嘴里说着些什么,吃力地想抬起身来……(记者朱基钗) |
关键词:李七孜,红军游击队,老红军,红军长征,报告,部队,百岁老人,连城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