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乡”愁:剩女大多在市里 “爸爸去哪”成现实
导语:国家卫生计生委13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报告显示出中国城市、乡村以及家庭中的众多问题。 农村处于发展的“洼地” 单身男多出现在农村 “单身男多在农村,单身女多在城市”的说法,其实已流行多年。在我国城乡差别较大、人口流动加快的背景下,同龄适婚女性短缺,男性会从低年龄女性中择偶,“老夫少妻”增多;挤压到一定程度,就会向其他地区发展,出现城镇男性找农村女性增多。但在一些贫困地区,条件较差的农村男性往往成为“婚姻梯度挤压”的最终承担者,导致经济欠发达地区一些大龄男性因择偶困难,“被迫”未婚甚至终身不婚。 “单身男多见于农村”更多是一种被迫的“剩”,如此前有媒体报道一些贫困山区出现大量的“光棍”,而被迫用“买卖”的方式“娶”越南新娘,以致引发诸多后续事件。就此而言,这一现象无疑需要公共关注与干预,比如加大扶贫力度,加快户籍改革等,以削弱城乡差距的鸿沟,弱化婚姻梯度对于农村男性的“挤压”。 逾三成农村儿童“留守”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庄亚儿表示,目前我国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流动是人口发展的常态化特征。 庄亚儿表示,现在人口流动一方面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同时人口流动也为自身家庭经济状况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些都有调查数据表明。农村有留守儿童的家庭、留守妇女的家庭、留守老人的家庭,总体经济发展状况普遍好于非流动家庭。但人口流动也使得家庭原来承载的教育子女、赡养老人等功能弱化,面临着子女养育、妇女帮扶、老人照料这些问题。 报告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占比超过三分之一。对此,庄亚儿表示,流动人口调查发现,改革开放初期,流动的都是中青年的男性劳动力;前些年的发展是家庭化流动趋势明显,夫妻共同流动;近几年是夫妻共同流动和夫妻带着孩子流动的趋势越来越加强,所以现在留守儿童数量是在逐渐减少的。 “爸爸去哪儿”成农村教育的显著问题 调查表明,父亲在照料和教育儿童的过程中角色陪伴、教育不足。父母双方共同照料儿童日常生活的只占7.5%,共同教育的只占11.7%,而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时期,父亲的角色发挥不足。 国家卫生计生委家庭司司长王海东指出,父亲在儿童成长、发育的最关键时期角色缺失,而这个时候最需要父母对孩子言传身教的,特别是父亲的作用。尤其是来自农村的流动人口当中有一些父亲常年在外打工,亲子交流的机会比较少,所以在当前流动人口比较多、流动家庭将近20%的情况下,父亲的作用、角色发挥是不足的。 独居老人占老年人总数10% 农村留守老人问题严峻 调查显示,“空巢”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一半,其中,独居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近10%,仅与配偶居住的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41.9%。农村老人比城镇老人面临更多困难,28.9%的城镇老年人感觉养老目前没有困难,而农村则低于城镇13个百分点。47%的农村老人认为钱不够花,42.3%认为病痛较多,均高于城镇超10个百分点。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劳动力流动以及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留守老人成为农村老年人的主体,不健全的农村社会化养老体系加剧了留守老人问题的严峻性。 留守老人不仅存在经济问题,同时生活照顾、心理健康及精神文化状况、疾病照顾都是他们存在的主要问题。 |
关键词:乡愁,留守儿童,农村,城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