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纳最年轻评委泽维尔多兰 再有名一点就去好莱坞

来源: 今日早报 作者: 2015-05-15 07:32:00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原标题:再等有名一点 他就要去好莱坞

第一眼看到泽维尔 多兰的时候,相信没人不会把他当做一位明星。

这位年轻的加拿大男孩,长相酷似美国演员詹姆斯 迪恩。精致的五官,干净的微笑,让人难以将他和“导演”联系到一块儿。但偏偏他就是这样一个电影天才,20岁的时候导演处女作《我杀了我妈妈》获得第62届戛纳电影节三项大奖。之后,几乎每次出现在戛纳,他都能满载而归。

今年更了不得,小伙子直接去戛纳电影节当了评委,还是最年轻的。在评委见面会上,面对众位前辈,多兰显得低调而谦虚,连原本奇特出众的发型也瞬间转变得传统,灰体恤蓝西装,一副乖乖男形象。

多兰透露12天影展结束后,他会马上开始新片拍摄,他把这次特别的评委体验看做是一个灵感实验室:“十多天时间看到20多部风格各异的优秀影片,这是难以估量的特权”。

4岁开始演戏

20岁一鸣惊人

他是加拿大人,出生在寒冷的魁北克,父亲是演员,因为家庭环境的因素,泽维尔 多兰4岁就开始演戏,在电影《怜悯》里崭露头角。

原本靠脸演戏也就算了,2009年,不到20周岁的他,一手包办导演、编剧、主演和制片,完成影片《我杀了我妈妈》。处女作品技惊四座,当年入围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并击败众多名导演,摘下三项大奖。

电影带有一点自传色彩,讲了一位十六岁少年和母亲之间的关系。电影并没有名字听起来那么血腥,而是抽象化了“杀戮”,将青春期叛逆少年对母亲的侮辱、忤逆等同为危险重重的“杀戮”。

孩子和父母永远存在战争,因为年幼,孩子的报复往往建立在脑袋中幻想的各种画面。剧中男主角并未如电影标题一样杀死了自己的母亲,他只是在心中无数次“杀死”自己的母亲,而恨意可能仅仅来源于对一瓶水的摆放位置、一道菜的盐分多少的不满意。孩子在母亲身上看到的,是对自己无休止的控制;而母亲看到的,是孩子不理智的焦躁和无事生非。

影片中,男主角每次和母亲发生争执的时候,就用DV录下自己的内心独白。可以说,是个比较震撼和阴暗的故事。

专注拍摄母子关系

在妈妈眼里他也是个“熊孩子”

多兰特别喜欢用“母亲”作为电影题材的来源,有人评价他是专注拍摄母子关系电影近十年,换句话说,也能被称为专注研究“俄狄浦斯情结”近十年。

除了处女作《我杀了我妈妈》,他去年的得奖作品《妈咪》,说的也是单亲家庭中狂躁而又深刻、相互依赖又互有隔膜的母子关系。

这是他执导的第五部剧情长片,该片入围第67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与《再见语言》并列评审团奖。

很多人说,《妈咪》让人看到了多兰的成长,他的个人情感毫无保留地映射在影片中。

豆瓣上点评为:“几乎可以看作是多兰为自己处女作的年少轻狂做出的一份愧意表达。”

而多兰和母亲的关系,也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多兰用“暴力”来形容小时候的自己,说自己就是《狂野之爱》里暴力的亚当 桑德勒,和母亲的关系在青春期的时候最僵硬。在母亲眼里,他也是个熊孩子,早熟的多兰自然也觉得母亲完全不理解自己。小时候,母亲将他送到管理严格的寄宿学校,希望这个地方让儿子有点改变,但多兰依旧可以找到自己的乐趣。《我杀了我妈妈》也是这个时候多兰的内心写照。

总有一天会去好莱坞

等自己再有名一点

多兰当导演的冲动,来自于《泰坦尼克号》。他说自己喜欢《泰坦尼克号》到了一种痴狂的地步,这部电影对他影响很大,在那之后他才有了讲故事的冲动。

多兰看《泰坦尼克号》看了35次半,那半次是妈妈带他去看《尽善尽美》的时候,他假装去上厕所,偷偷溜到隔壁厅去了。

“那时候的莱昂纳多是如此美丽。”他甚至还认真地给莱昂写信,但却没回音。

看过多兰电影的人,有的会把他和王家卫联系到一起,他们有相似的表现手法。多兰坦言自己的电影知识相当有限,没看过太多电影,不过,在看过的电影里,对自己有直接影响的,确实就是王家卫。

他还笑言,自己经常查查导演的百科,看看片花,就像已经看过片子一样跟别人大谈特谈。包括一直被拿来和他比较的阿莫多瓦(西班牙著名导演),多兰说自己只看过他的三部影片,早期的作品都没看过。

在戛纳拿奖之前,他还是个加拿大的小众电影导演,现在时任戛纳电影节最年轻的评委,多兰的电影是否要去好莱坞,成了大家关心的一个话题。

多兰很冷静,他说自己总有一天会去好莱坞,但最好再等五年,“现在只能成为那些著名的大制片公司的受害者,他们会剪掉我的合成。”他同时又很现实,说等自己再有名一点,就可以去好莱坞制作自己想要的电影。(通讯员 黄双 本报记者 陆芳)

关键词:母亲,多兰,好莱坞,戛纳,评委,导演,泰坦尼克号,杀戮,妈咪,影片

责任编辑:jockbang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