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妈妈”刘嫣静:带“折翼的天使”一起飞
“老师妈妈”刘嫣静:带“折翼的天使”一起飞 刘嫣静耐心地给学生喂饭。本人供图 结缘特教,“一双双笨拙的手震撼我的心灵” 12年前,还在幼儿园任教的刘嫣静在一次献爱心活动中报名到金阊培智学校为学生们义务上课。第一次接触这些特殊的孩子,尽管早已做好了心理准备,但刘嫣静仍然感到了挫败和难过。她为学生们准备了一堂手工课,可最简单的手工步骤,孩子们却茫然无措不知如何动手。 教惯了幼儿园小朋友的刘嫣静说:“眼前这些的大孩子,粗壮的手指显得特别笨拙,智障的原因导致他们无法协调身体完成精细动作。” 一双双笨拙的手震撼着刘嫣静的心灵:这个班级已经是培智学校里年龄最大的孩子,毕业后离开培智学校的保护,这些孩子将如何在社会上生存? 那一天,刘嫣静满头大汗地帮助每个孩子完成手中的作品,“尽管他们实际参与得不多,但是看着属于自己的手工作品成功完成,他们绽放出了灿烂的笑容。”回想起12年前的这段往事,刘嫣静感言内心仍旧充满温暖。“他们的要求很低,他们的快乐很简单,只要付出一点关心和爱护,他们就能带来最灿烂、真诚的笑容。” 一堂课结束后,这些不善于表达的孩子竟然过来拥抱刘嫣静,“几个比较胆小的孩子过来拉了拉我的手”,眼眶微红的刘嫣静第一次感受到,“当一个特教老师,也是很幸福的。”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后,看着幼儿园里活泼可爱的孩子,刘嫣静更是时常想起这些“折翼的天使”。 投身特教,“愿意和你们一起快乐地成长” 2002年暑假,苏州市进行教育区划调整,28岁的刘嫣静放弃幼儿园副院长的岗位,也放弃了省级示范幼儿园的发展机会,带着领导与同事们的不理解,选择来到金阊培智学校——这所她初次接触智障儿童、只有八十几名学生的特殊学校。 “那时候大家对于特殊教育的理解还是比较消极的,觉得你去教一群‘傻孩子’,有什么前途呢?”刘嫣静平静地说,“正是因为如此,我觉得自己更应该去从事特殊教育,我的力量虽微薄,但是或许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希望。” 小钦钦从小到大,都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从不曾开口说过话,更没有响亮地唤过一声“妈妈”。钦钦的妈妈带着孩子来到培智学校时,眼神里的绝望和伤心让刘嫣静感到心疼。她决定,一定要帮助钦钦走出自己的世界。 通过阅读大量有关自闭症的资料,做了许多笔记和总结,刘嫣静觉得要让钦钦学会说话,就需要给予他形象生动的音像素材,为他营造反复识记和表达的学习氛围。于是,她制作了许多图文并茂的训练卡片,并将它们随身携带,一有机会,就从发音、吐字开始,一个音节,一个字地教导钦钦,1遍、2遍……100遍,耐心重复。 那年母亲节,当钦钦努力、清晰地向母亲第一次喊出一声“妈妈”时,这位干练坚强的中年女性泪如雨下。这份用爱与责任催生的奇迹,更加坚定了刘嫣静的信心。 小明同样是名重度自闭症患者,与小钦钦不同的是,小明已是一名十几岁的“壮小伙”。一次冬天傍晚,情绪极不稳定的小明在放学后来到操场,坐在地上一动不动,说什么也不愿意跟爷爷回家。担心孩子坐地上受凉,刘嫣静急忙赶来试图将小明从地上拉起来,不料下垂的披肩长发一把被小明揪住,头皮传来的疼痛感让刘嫣静眼泪差点掉了出来。 “自闭症的孩子有情绪方面的问题,他们缺乏安全感,有人接近时会担心对方是不是要攻击自己?所以紧张和害怕过后,他们会出现防御性行为”,早已对每个孩子的情况了如指掌的刘嫣静忍住疼痛,轻声地安抚小明。经过耐心劝说,小明才放开手中紧攥的头发。 刘嫣静说,特殊儿童带有攻击性行为很普遍,甚至带有自残、自伤行为,“学校几乎每个老师都被孩子打过、咬过。”她笑着感言,“我们当此为工作常态,有些病是孩子自己控制不了的,不能责怪,我们也相信,通过努力,这些孩子的情况可以得到改善。” 十二年来,刘嫣静把爱融化到这些孩子的学习、生活和康复之中,孩子们总喜欢喊刘嫣静“老师妈妈”。 “接受特殊教育的智障孩子个体差异特别明显,没有固定的教育方法可以遵循,每接触一个孩子,就像研究一个新课题一样”,刘嫣静说,“但无论如何,我都愿意陪他们一起快乐地成长。” “老师妈妈”刘嫣静为孩子们讲故事。本人供图 改变特教:“愿我的孩子们能够更有尊严地生活” 几年前,几乎所有的培智学校都只是施行九年义务教育。学校招收7-16周岁的智力残疾孩童,6岁之前的早期教育顾及不到,而学生16岁毕业时还未达到就业年龄,与社会之间又出现了“断层”。刘嫣静说,“发展两头的特殊教育是当务之急。” 越早对智障儿童进行干预和教育,其恢复能力提高的希望也就越大,可是“每一年都有特殊孩子到了入学年龄,家长却迟迟找不到幼儿园接收他们的情况。”刘嫣静回忆说,那是2006年开学的一天,一位母亲抱着她身患脑瘫、不足6岁的孩子找到学校,孩子刚被普通幼儿园劝退,因为许多孩子家长向幼儿园投诉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与脑瘫孩子一起上学,她只好抱着孩子来找刘嫣静,“听说你们学校的老师特别有爱心,能收下他吗?” 孩子母亲焦灼的眼神让刘嫣静感到心碎,已走上校长岗位的刘嫣静,决心为这些学前的孩子争取正常接受幼儿教育的权利。经过两年的精心筹备,刘嫣静带领培智学校开创了苏州市首个智障儿童学前班,为智障学前教育的研究首开先河。 还有一次,下班回家的刘嫣静在马路边遇见了已经从学校毕业一年多的学生小俊。那时的小俊,正抱着路灯杆子看路上车辆往来,一脸茫然、无所事事,嘴里还不时嘟哝着什么。刘嫣静心痛地问自己,“难道我们的教育换来的只是学生如此的生活状态吗?” 此后,刘嫣静着手开展学生的职业教育,弥补他们九年义务教育后与社会的断层。2009年,她又率先在苏州市开设了智障少年职业教育基地,让那些原本16周岁就要面临毕业的学生能够再有2至3年的时间继续留在学校学习简单的职业技能。学校开设起家政服务、物业保洁、烹饪、西点制作等一系列实用性课程。至此,刘嫣静真正构建了长达15年的免费特殊教育体系。 智障少年职业教育基地创办至今已有5年,先后有近20名孩子从金阊培智学校毕业,走上社会岗位。在学校老师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已有5家单位与该教育基地达成合作项目,为智障学生提供实习、就业机会。刘嫣静说:“我们一直有个想法,哪怕这些单位只能为我们的孩子提供一个就业岗位,我们也不愿放弃,我们都愿意去尝试,因为对于社会来讲,这只是一个工作岗位,但是对于这些智障的孩子、对于他们的家庭来说,那是一个百分百的希望。我们不会放弃任何一个让孩子走上社会的机会。” 刘嫣静从事特教那一年,她自己的儿子仅有2岁。将大部分精力投入于工作的她,很少陪伴自己的儿子。刘嫣静自责自己接送他上学、放学的次数屈指可数,“有一次答应好儿子放学去接他回家,结果工作忙过头,忘了”,赶到孩子学校时,天已黑,在原地已等了几个小时的儿子哭着问刘嫣静:“你是我的亲妈妈吗?” 每当这个时候,刘嫣静就十分愧疚,“我也想像普通母亲那样,准时上下班,为他做香喷喷的饭菜。”但是,牵挂着学校里那些更需要她的孩子们,刘嫣静不得不牺牲与儿子相伴的时间。她说,她会继续在特教岗位上奋战,“愿我的孩子们能够在社会上活得更有尊严、过得更幸福。”(中国青年网实习记者 卢冠琼) |
关键词:刘嫣静,妈妈,折翼,老师妈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