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同呼吸 共命运
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必须重点克服经济、社会与人才“三大断崖”和大气污染这“一个共害”,认真做出有远见、大力度的顶层设计。以下分别从创新驱动、经济转型、结构调整和生态合作等方面提出四点建议: 第一,从单向流动向双向流动演进。必须调整京津冀地区5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功能定位,考虑将北京、天津特大城市中有关机构、大型企业、市场、名校、名医院等合理“稀释”到较远地区,使传统城市化过程中只是由低端向高端的单向集聚,变成既有从低端向高端,也有从高端向低端的双向流动。 第二,认真构建区域生态屏障。作为重要的生态屏障,河北环卫京津,对于维护京津地区的生态安全具有特殊重要作用。在大力推进植树造林、村屯绿化、森林城市创建以及环京津林带工程建设的同时,采取压缩过剩产能、减少燃煤排放、拒绝接受从京津转移的重污染产业等措施,合力打造点面结合的优质生态区。 第三,大力改变业态,构建国家绿色发展基地。以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制度为出发点,将区域中的能源结构、产业布局、减排治污、生态养护统一纳入区域发展整体思路,形成有影响的绿色发展示范区。 第四,建立一个好的分利机制。例如,迁出一些高端的产业和机构,从利益共同体的高度互相协商,用市场手段找到双方都能满意的结果。 在污染治理过程中,政府和企业要把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放在心上,多从老百姓的角度考虑,先把自己管理好,遇到问题不要只盯住单双号限行、污染企业关停并转等简单的管理方式。另一方面,公众的整体环保素养也亟待提高。大气污染治理的成功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如果公众对空气质量拥有更高的诉求,政府就会更有动力治理好大气污染,企业也会更加自觉地进行清洁生产。 要治理好污染,政府部门和环保业务部门要依靠科学的力量,制定好标准和目标,加大监管力度,注重方式方法,联防联控,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做事。 随着政府对空气污染的日益重视、炼油企业生产高品质汽柴油技术能力的提高,进一步提升我国的汽柴油质量档次,赶上发达国家汽柴油品质将是可能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石油产品和润滑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曹湘洪此前曾公开表示,力争在2020年左右使汽柴油质量全面达到国外先进水平,彻底消除指标上的差异。目前来看,这一目标有可能提前实现。 当然,炼厂技术改造和新建烷基化、异构化等装置需筹集大量资金,选择、开发相关技术和工程设计、施工都需要时间,不可能全面同步启动改造工程。因此,可以考虑采用由点及面、逐步实现区域同质,最终达到全国统一标准的策略。建议京津冀地区从2016年开始分步试行。 需要强调的是,在努力提升油品的同时,“不准黄标车上路,控制柴油重卡进城,减少汽车怠速排放,限行邻近省市低标车”等限制性举措也非常必要。 土壤污染的治理比大气和水的问题要困难得多,对于中国来说,总体环境质量的改善,不能把土壤环境这个介质给落下。土壤是一个固定介质,跟水和大气不一样——水和大气是流体介质,很容易流动,而土壤作为固体介质不容易流动。因此,土壤污染是局地性的,所形成的危害也是区域性的。 虽然法律一般不溯及既往,但我认为,对土壤污染可以建立追溯制度,只要查到有污染,谁造成的,谁就需要负责任。此外,建议在土地使用权转移时要进行登记,要审计土壤有没有污染;还要大力发展土壤修复产业——这块产业蛋糕非常大。为此,我国要大力培育和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企业,积极发挥金融工具对环保产业的促进作用。 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可以分为四个方面:一是生态系统脆弱,保障能力不足。例如,京津冀地区人均森林面积和人均湿地面积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0%和44%。二是环境污染非常严重,民众对提高环境质量的呼声很高。2014年,在京津冀区域的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11个城市排在重污染榜单的前20位。三是资源禀赋不足且消费过度。京津冀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却是名副其实的用水大户。四是生态关系模糊,行政分割制约着区域保护的协调与发展。所谓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发展,就是要以环境空间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即主体功能分级、分区引导城市发展空间和产业格局;以生态保护红线调控发展规模,即以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调控城市人口和经济发展规模;以机制、政策创新协调区域关系,探索区域生态环境协同保护与治理的新体制、新机制、新政策和新模式。 |
关键词: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京津冀区域,绿色制度,汽柴油,介质,土壤污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