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金融之水真正解实体经济之渴
中国人民银行19日宣布今年以来的第二次降准,在普降1个百分点的基础上还实施了定向降准。无论是超出市场预期的力度,还是强化定向的方式,都体现了促进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缓解“三农”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决心。 金融是经济的血液。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实体经济“贫血”现象严重,特别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时,小微企业频频“喊渴”。最近一年多来,从定向降准到降息再到全面降准+定向降准,频频出台的货币政策对释放可贷资金无疑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从企业情况看,当前融资实际成本仍然较高,银行惜贷、抽贷情况依然突出,一些企业难以从银行得到贷款,不得不转向高昂的小额贷款和民间借贷,甚至落入“不借是等死,借了是找死”的困境。 每一次货币政策变动,都是对市场情况的应对,也代表着调控的取向。融资难融资贵,一个重要原因是相当一部分银行资金没有用来投放贷款,而是进入“钱生钱”的游戏;参与拆借的机构越来越多,资金利率越来越高。因此,在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市场难以决定资金配置的背景下,如果措施落实不到位,即使不断地向市场投放流动性,金融之水也未必能到嗷嗷待哺的企业。 好的政策必须要有好的传导机制。从经济学上看,货币政策是间接而非直接与企业发生关系,必须通过金融机构才能发挥作用。当务之急是要整治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规范经营,加强贷款管理,严密监测贷款资金流向,防止贷款被违规挪用,严禁“以贷转存”、“存贷挂钩”等违规行为,加强对“影子银行”、同业业务、理财业务等方面的管理,缩短企业融资链条,清理不必要的资金“通道”和“过桥”环节,要将信贷资源从银行体系的内循环中逼出,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和支持。 当前实体经济经营存在一些困难。对银行来说,要真正了解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所在,不折不扣地执行好国家的信贷政策,把宝贵的信贷资金用在刀刃上,投入真正急需资金的领域。对监管部门来说,应适度放宽对银行体系的信贷额度和存贷比控制,对小微企业贷款给予充分的考核倾斜和激励,调动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的积极性,让金融之水真正解实体经济之渴。 |
关键词:央行降准,实体经济,货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