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市,是农村的一种传统贸易形式,起源于殷、周之际。它是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进行的。在我国南方称墟或场,中原以北称集。即农村中定期买卖货物的市场。集市日叫“逢集”,来集市进行交易称“上集”、“赶集”,到集上随便看看称“逛集”、“赶闲集”,赶集的人散去叫“散集”。它是以农历计算,通常五天一集。集市是一种民俗现象。
1986年,山东青岛,赶集的少年。在没有商场、超市的年代,大部分人都是靠大集来购买生活用品。赵国富 摄
年集上大红的春联、灯笼、年画、香烛、干果、服装、被面、时令小吃,都是市民过年的必备品。中国网图片库 俞方平/摄
2014年1月5日,山东省青岛市辛安大集上市民在选购春联。赶年集,是农村过年必不可少的一个重头戏。中国网图片库 俞方平/摄
2014年1月11日,山东青岛,大村镇年集上理发师在给顾客刮胡须。如今,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这种传统的理发摊也渐渐淡出,只有少数人还在坚守着。中国网图片库 俞方平/摄
1986年,山东青岛辛安大集上的理发摊铺。过去,在每个乡镇、农村的传统集市上,几乎都有这样的一个剃头、理发的摊子。理发师多数为上了年纪的老师傅,他们的手艺大都十分熟练,一盆热水、一条板凳、一把剃刀,为前来光顾的客户进行细致的服务。赵国富 摄
1988年,山东青岛,一个集市上的看车人。上世纪80年代,自行车是人们的日常交通工具。赵国富 摄
如今,随着物质生活水平提高,赶大集已经不是农民仅有的购货渠道,更像是几天一次的休闲方式,而赶年集更是农村过年必不可少的一个重头戏。图为2007年2月7日,山东青岛辛安大集的商品琳琅满目,大红的年货也让人感受到浓浓的年味。中国网图片库 俞方平/摄
1988年,山东青岛辛安大集上的早市。赵国富 摄
1986年,山东青岛,一位老人在集市上卖胶鞋。在当时,这种“解放鞋”颇为流行。赵国富 摄
1988年,山东青岛,赶年集的市民。赶年集最为红火,年集上的商品,都是人们过年的必备品。到年集上吃上一次过年才有的小吃是众多孩子的新年愿望,到年集上剃个过年头是很多老人的传统习惯。赵国富 摄
1988年,山东青岛,市民赶集买白菜。赵国富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