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互联网红包到网购年货——新沟通媒介下的年味流转
距离春节还有约三周时间,一场互联网红包大战已在酝酿。1月26日,支付宝钱包8.5版本更新上线,APP图标上出现“亿万红包”的字样。此前,微信也优化微信红包页面,手机QQ新版本也预留红包入口。 互联网人士预测,经过一年“红包教育”后,今年要在一轮又一轮红包大战中欢度春节。 对于抢红包这个年俗,新媒体时代的人们不再陌生。据了解,去年除夕到初八,有超800万用户参与了红包活动,超过4000万个红包被领取,平均每人抢了四五个红包。 移动支付商业逻辑的热炒是现象,本质上,传统年俗新旧形式的更迭更值得关注。新年将至,如何购买年货显示出人们的新选择。 来自山东的陈桂芬是位“60后”,她告诉记者,自己现在购物都是网购。陈女士发现,各大网上商城都开始了迎春节,买年货的营销,而她最近已经开始在网上张罗着家人喜欢的年货。 在北京朝阳区工作的白领张津铭,因为没有时间陪身在老家的父母逛超市买年货,也选择网购一些零食和坚果给亲戚表达心意。“不过,等放假回家,我也会陪着父母逛逛超市,毕竟那样更热闹。” 记者在搜索引擎上输入“年味”“过年”等关键词,各地土特产的营销广告充斥,各类商品的打折减价信息占据头条,春节营销与消费热情可见一斑。 据北京商业信息咨询中心监测,去年除夕至正月初六,北京市120家重点商业服务业企业实现销售额36.6亿元,增长9.2%。家电消费升温明显,消费类电子产品、生活电器、智能电视成为春节热销商品。 值得注意的是,春节文化产品线上销售的新趋势正在兴起。天津杨柳青年画、手工剪纸、春联、“福”字、中国结、流苏挂件成为电商新卖点,电子灯饰、电子鞭炮也销路不错,节日消费更有科技味、文化味。 当人们在移动互联网一端享受过年消费的快乐时,也有不少人怀念起老家“曾经”过年的热闹劲儿。 广东珠海的邝彦陶是一名90后“海龟”,他最怀念就是在老家那些“繁杂”但热闹的旧年俗。祭灶神、贴春联、拜大年、放鞭炮、逛花市、挑花灯,在他眼里,这些才是老家的味道,才是真正的年味。最近两年,由于老人身体不好,父母把小邝的爷爷奶奶从老家接到珠海市过年,但小邝觉得年味似乎淡了。 非物质文化的影响潜移默化,成为一种深刻的文化基因。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教授认为,所谓的年味淡了,实际上是年过得粗糙了。年味其实就是人情味,只要人情味不变,形式变化是习俗的常态。 年俗专家宋艾君呼吁要对年俗形式变化有更多宽容。“我们不一定要断定年味一定是减少了,事实上,这种新生活、新年俗可以看成是一种年味的流转,从乡里乡亲转移到城市空间,从线下转移到线上,传统需要传承,不必过于恋旧。” “初一拜殿门,初二拜丈人,初三拜屋底,初四拜邻舍”。羊年春节即将到来,面对新旧媒介搭建迥异的拜年方式,是作揖拜年,还是选择发信息,不少受访者表示,只要心意到,年味不会减少。 |
关键词:网购年货,互联网红包,年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