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产业创新样本解读:注入股权开放"催化剂"
仅用4年时间,一家位于满城庞村土生土长的“草根企业”,成长为国内甾体药物研发领军企业和最大的中间体生产商,黄体酮、17-羟基黄体酮、去氢表雄酮等主打产品均占全球50%—80%的市场份额。 这就是保定九孚生化公司。傲人成绩的背后,是注入了股权开放的“催化剂”。 出让51%股份给远大 ——股权开放解决了民企最头疼的融资难题 一举打破美国辉瑞等国际巨头近30年的技术垄断,九孚研发出全国独一无二的甾体药物羟基黄体酮生物酶催化技术,比传统的化学合成技术成本降低50%。2011年,这项创新轰动了国内医药领域。 当时,用来生产皮炎平等药物的羟基黄体酮市场形势一片大好。因此业内人士预测,如果九孚能及时建好生产线和厂房,机器一响便是黄金万两。 但九孚管理层却高兴不起来,因为缺钱!当时,企业总资产约7000万元,光研发就用掉1000万元,生产和经营环节还需要1亿余元。而融资谈何容易,贷款、借债等凡是能想到的办法都用尽了,还是未能得偿所愿。 九孚2002年由赵云现、徐辉等投资2万元创办,尽管到2011年资产总规模猛增至7000万元,但依然遭遇了民企“最头疼的事”:因规模小、信用体系不健全、无有效抵押,融资困难。为打破困境,2011年,九孚果断出让51%股份,整体并入远大集团。该企业总经理徐辉说,他们看中了远大在中国医药领域的龙头地位,其信用额度高达100亿元,而远大看中的则是九孚的自主研发能力。 2011年,九孚凭借远大的信用额度贷款1.2亿元,羟基黄体酮项目顺利上马,紧接着又融资7000万元上马了二期项目。如今,该企业已成为世界上羟基黄体酮最大的生产厂家。 4年研发10种新产品 ——股权开放引来民企最需要的技术人才 进一步看,九孚选择并入远大,不仅仅是为融资。股权开放让民企“兄弟店”依托于友情上的信任机制,被法律意义上的契约制度,即股东大会、董事会等现代企业体系所取代,企业决策建立在科学的市场调研基础上,为人才引进和产品创新提供了制度保障。 1月20日,记者来到九孚这家企业,见到了现任总工程师储消和。他是浙江省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高级人才,曾在一家年销售收入160亿元的上市公司工作。他不仅身怀绝技,背后还有着庞大的人才网、资源网。可这样的技术型人才,为什么远离故土,来到北方这个规模并不大的民企? 时间返回到四年前,远大并购九孚后,创新被提到企业“生命线”的高度。当时,九孚虽然掌握了羟基黄体酮的核心技术,但后来者不断跟进,市场蓝海迅速变为红海。引进高端人才持续进行产品创新,势在必行。 远大管理下的九孚摒弃了很多民企的唯亲是用,转为唯才是用,并对全国顶尖人才进行筛选,目光最后锁定在储消和身上。他们向储消和详细介绍了与远大合并后的人力资源制度,较高的薪金水平也能达到他的期望值,而先进的研究中心能让人才发挥最大才能。最终,九孚终于打动了储消和。2012年7月,他毅然举家北上,加盟了这家企业。 有了远大这块金字招牌以及合并后完善的制度保障,九孚与中科院、浙江大学、天津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等,建立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机制和攻关机构。目前,企业聚集了来自天南海北的专职研发人员42人,国外专家7人。企业还不惜重金,为他们施展才华搭建平台,相继投资2000万元、3000万元建立了微生物实验室等五个实验室、新型甾体研究院,成为了国内最先进的甾体研究和应用研究中心。 以此为基础,2011年以来,九孚涌现出了醋酸可的松、去氢表雄酮、二乙胺基乙硫醇等10种新产品,其中5个投入生产应用,均占全球50%以上的市场份额。 向生物制药产业延伸 ——股权开放构筑了民企最期盼的产业新平台 九孚并入远大后,在后者主导下又完成了一个“大动作”——开工建设800亩生物制药产业园区,目前基础设施基本完成。 之后,一件令人始料未及的事情发生了:甾体药物下游产品生产商瑞合生物主动找上门来,与九孚仅一墙之隔,投资5.9亿元建设生产基地。上海裕信、湖北人福等大批企业合作意向也纷至沓来,甾体药物的产业链条正在生物制药产业园周边渐次展开。 在徐辉眼中,产业园区建立以及与下游企业的紧密合作,为企业重构产业链提供了新平台,这正是股权开放引发的连锁反应。 依托产业园区,在成品药上游的甾体药领域,九孚又建立了家合精细化工、北瑞甾体生物等企业,分别生产高端含氮巯基化合物、高端甾体化合物等,部分产品就近提供给瑞合生物等企业。 以此为基础,九孚正准备进军成品药市场。他们将利用远大集团在成品药方面的技术优势,并在生物制药产业园选定固定区域,用于建设将来的成品药厂房。 目前,九孚的产品线越来越丰富,涵盖了20余种医药中间体。与此同时,企业也迅速成长,去年销售额在9亿元以上,利润超过了2亿元。 |
关键词:河北,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