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让我们心灵不死

来源:光明网 作者: 2014-10-22 11:36:20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读诗是和伟大的心灵相互感应

  读诗的时候,伟大的诗人都成了你的朋友,苏东坡、陶渊明、杜甫尽在眼前。“假如生活发生不幸,当你将之用诗来表达的时候,你的悲哀就成了一个美感的客体,就可以借诗消解了……”叶嘉莹如是说。

  席慕蓉曾热情洋溢地赞美叶嘉莹开设的诗词讲座是“一场又一场心灵飨宴”。叶嘉莹认为,要实现读者与诗人心灵间密切的交流和感应,吟诵是最好的方式,“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是伴随着吟诵的传统而成长起来的;古典诗词中兴发感动的特质,也是与吟诵的传统密切结合在一起的”。

  “这种古老的读诗方式起源于周朝。”叶嘉莹说那时小孩学诗都遵循着同样的步骤——兴、道、讽、诵。“兴是感发,道是引导,讽先是让你开卷读,然后背下来,到最后就可以吟诵了。”比如读杜甫的《秋兴八首》,就应该先了解杜甫其人,知晓他的际遇,再在吟诵中“感受诗人的生命心魂”。她说:“吟诵一定要有内心的体验和自由,这样每次吟诵才会有不同的感受。”

  有些时候,叶嘉莹也会担心,这种“诗教”无人以继,以至于“一切努力归于徒劳”。但她也感欣慰,“因为总是有人听课后,受到感动。”加拿大的实业家蔡章阁,只听过她一次讲座,就慨然出资捐建中国古典诗词研究所。听闻南开大学筹划为她兴建“迦陵学舍”,又有很多人慷慨解囊。澳门实业家沈秉和将自己比作叶嘉莹的“小小书童”,决定做一名“略带诗意”的实业家。

  叶嘉莹常引用庄子的“哀莫大于心死”告诫她的“粉丝”:如果心灵完全沉溺在物欲之中,那将是人生中最可悲哀的事。“倘若一个人听到山鸟的鸣叫、看到花开花落的变化都会从内心生发感动,这样的心灵才是纯净动人的。”她深信,历经千百年淘拣的中国古典诗词“博大而善感”,一定能引领现代人踏进岁月的长河,品察生命本真的况味。 (光明日报记者陈建强光明日报通讯员陆阳)

  叶嘉莹小传

  叶嘉莹,号迦陵,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1924年生于北京。1941年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师从古典诗词名家顾随教授攻读古典文学专业。一生致力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教学研究与普及,曾任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受聘为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2012年6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现任南开大学文学院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著述甚丰,主要有《迦陵论词丛稿》《中国词学的现代观》《清词名家论集》《迦陵文集》《好诗共欣赏》等。

第一页  上一页  [1]  [2] 

关键词:古典诗词,文艺

责任编辑:李雪曼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