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将军让“小红帽”精神永放光芒
在河北,有这么一位老人,他脱下军帽,戴上小红帽,怀揣一个火种,点亮数以千计的希望之灯,照亮贫困孩子们的未来之路。这个人就是被人们誉为“希望将军”、被孩子称作“希望爷爷”的赵渭忠。 赵渭忠将军的事迹感人,可歌可颂。1992年10月,戎马半生的他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在自己的名片上印上“希望工程志愿者”几个字,开始了自己的爱心之路、奉献之路、希望之路,这条路,一走就是22年。他22年如一日,全身心地投入到希望工程的事业,为一大批失学孩子争得了宝贵的求学机会,推动了慈善事业的发展,带动了一支爱心浩荡的希望大军,展示了军队离退休老干部的光辉形象。他是希望工程的标志性人物。 著名哲学家康德说:“世界上惟有两样东西让我们深深感动,一个是头顶灿烂的星空,一个是人们内心崇高的道德。”赵渭忠之所以能打动我们,因为他身上体现出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而又稀缺的宝贵品质。 记得孔繁森说过:“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而赵渭忠有一句掷地有声的话:“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有公无私,对于金钱,不属于我的一分不要,而属于我的一分不留,来自人民,还给人民!”赵将军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大形象,顶天立地地站在我们面前。他对人民爱得执着,爱得深沉。他把爱民之心融会在希望工程的事业之中。二十多年来,不管身处什么环境,他矢志不移,不辞辛劳地讲希望工程故事,交希望工程朋友,干希望工程实事,作希望工程文章,倾力捐钱捐物资助失学儿童,把爱的甘霖洒向人间,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赵渭忠的22年坚持让我们知道,一个人应当也可以为他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不在于是否有丰厚的物质条件,不在于是否有特别的能力,关键是要有一颗关爱他人的心。 在这样物欲横流的时代,能二十多年甘于清贫,这是难能可贵的。赵渭忠乐于助人,慷慨大方,自己却过着俭朴、清寒的生活。依然住着22年的老房子,老两口没有添过一件好衣裳,几只老沙发、一台旧彩电、两张硬板床一直用到现在,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将军个人竟没有一分钱的存款。女儿赵步云患糖尿病并发尿毒症,为每年五六万元的医药费发愁,赵渭忠却无力相助。就是这样一个对自己非常小气的人,对待贫困孩子时,出手却十分阔绰。22年来,他共募集资金1200余万元,援建了35所希望小学,资助贫困生3000多名。同时,全家三代人已经累计捐款100多万元,资助贫困学生850多人。他甘于清贫的崇高品格,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筑牢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堤防,弘扬昂扬向上的社会正气。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怎样炫目的光彩,赵渭忠用实际行动做出了最好的回答。他是时代精神的典范,用自己对社会的奉献,展示了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志愿服务精神,更是永远的“小红帽”精神,既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也是雷锋精神在当代的发展和深化。“小红帽”精神播撒陌生人之间互助友爱的种子,以强大的精神力量动员社会善意,树立为他人无私奉献的理念。 善行大爱二十二载,谁人不识赵将军。虽然已名满天下,但耄耋之年的老将军并没有“见好就收”的意思,而是要做“终身志愿者”。80岁寿诞那天,赵渭忠郑重地向大家表示:“我愿意为希望工程再干20年,开发更多宝藏。” 苏格拉底说:“快乐就是这样,它往往在你为着一个明确的目的忙得无暇顾及其他时突然来访。”赵渭忠被誉为“希望将军”,但他更是爱的传递者。让我们接过赵渭忠手中的火把,把“小红帽”精神融入到各自的工作中、生活中,为河北科学发展、绿色崛起贡献力量。(边建军) |
关键词:希望将军,赵渭忠,慈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