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一号曾遇可能翻滚丢失险情 源于太阳风暴
原标题:九天守护“中国家”——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天宫一号长期管理团队 新华网消息:2014年9月29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长管人的精心呵护下,天宫一号将安全稳定运行3周年,超期服役1年整。 从2011年9月29日天宫一号壮美启程到迎来第一批主人,从成功应对“中国龙”太阳风暴到圆满完成使命。1087个日日夜夜,十余次太空抢险,次次化险为夷,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长管团队为天宫一号铺设平安太空轨道,打造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飞行器长期管理平台,开创了空间站长期管理新模式,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天宫一号长管之路。 加速追赶:遥望着巨人的肩膀前行 2011年9月29日,天宫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拥有了第一个空间实验室。作为我国未来空间站的雏形,它不但要在两年之内与3艘神舟飞船进行交会对接,迎接6名航天员的进驻,而且还担负着为将来空间建站进行经验积累和技术验证的重任,是我国空间建站的关键一环。 如何守护好中国第一个太空家园?这重担落到了北京飞控中心长管团队的肩上。 天宫一号系统设计之复杂、参与测控资源之多,管理工作之繁重,都创下中国航天之最。涉及13个系统,仅遥测参数就多达7000多个,其中支持对接和载人等功能的4个分系统是我国之前的长期在轨航天器所没有的,并且它还要在两年的设计寿命内执行三次交会对接任务,管理难度可想而知。 我国空间站工程落后前苏联、美国40多年。长管室主任刘俊泽深知,如果天宫一号管理不好,将直接影响我国后续空间建站的进程。 “天宫一号飞行时间长、安全要求高,长期管理跟踪密度大、控制余量小,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长期管理体系至关重要。”长管室主任刘俊泽说。 早在任务前,他就带领团队在全面分析历次神舟飞船轨道舱长期管理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天宫一号长管任务特点,从改进和创新工程各系统协同工作模式、轨道保持策略、中继测控资源支持模式、载人交会对接系统定期巡检制度入手,形成了满足任务要求的、具有北京航天飞控中心特色的目标飞行器长期管理工作模式。最终,他们形成的长管工作模式使这个不足20人的长管团队实现了对天宫一号持续、高效、顺畅、安全、经济的长期管理。 为了解决天宫一号关键指令多、比对困难,人工发令容易错等问题,长管室副主任徐红兵提出了开发智能化的故障告警软件和遥控发令辅助软件的想法,经过近半年的努力,《天宫一号故障告警系统》和《遥控发令辅助系统》大功告成。 轨道组组长刘少然牵头开发的《天宫一号轨道综合保障系统》,涵盖定轨精度比对、测控资源申请分配、注入数据生成验证、飞行程序审核、时差比对等功能,将原本由定轨、注入、计划和时统4个岗位才能完成的工作融合,大幅度提高了天宫一号长管轨道控制岗位的工作效率和准确性。近20万行代码的软件,他们仅仅只花了一个月的时间。 刘俊泽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天宫与神八对接时处于“青春期”,与神九对接时是“壮年期”,与神十对接前,天宫已经是“老年期”,按照最初设计使用寿命,天宫还有4个多月就到达服役期。 越是接近寿命末期,风险和隐患越大。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们实行精细化管理,对天宫进行24小时的精心呵护。在神舟十号任务前,天宫一号翱翔太空的600多天里,他们完成了15次轨道维持,38次飞行模式转换,10次平台设备巡检,18次有害气体检测等控制工作。 |
关键词:太阳风暴,遥测参数,系统复位,泄压阀,单粒子事件,定轨精度,故障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