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当空皓月,远在他乡你会否怦然心动?
又是一年八月半。“‘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华儿女即便远在他乡异域、分散在天涯海角,面对共同的皓月,都会怦然心动,产生心理的共振共鸣,形成心理凝聚,‘千里共婵娟’。这是文化积淀形成的民族文化心理,这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的深层心理元素。”民俗学者李汉秋说。 中华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月亮文化,李汉秋说,早在周朝就有祭月的仪式,现在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时候帝王祭月的场所;祭月扩至民间,有广泛的拜月习俗;随着文明的发展,人们对月亮神秘敬畏的心理减淡,欣赏的态度逐步加强;在欣赏中人们发现“月到中秋分外明”,加上这时正是秋收季节,中天一轮月,秋野万里香;到唐代中秋节就正式形成了,中秋赏圆月逐渐成为全民族的习俗。 李汉秋认为,跟西方狂欢节的格调不同,中秋节的格调不是狂放火爆的,而是恬静清雅的,抒情的。中国人出于自己特有的文化心理,赋予中秋节浓重的人伦情思,寄托着团圆的心理期待。团圆是中华儿女追求的生命情调、生命境界。 “月光好像一只温柔的手,牵引着中国的儿童,跟着嫦娥一起游月宫。月亮是朦胧的,这种朦胧美的意境,伴随着中国的孩子,度过如梦如幻的快乐童年,涵养着中华民族的月亮情结。所以长大成人后,仍觉得月是故乡明,把月亮跟故乡,跟亲情、乡情、友情、爱情联结起来。”李汉秋说,“中秋是月节,是以圆月为标志的月节,寄寓着华人团圆、圆满的心理诉求和精神追求。” 谈到异趣纷呈的中秋习俗,李汉秋说,毫无疑问,最普遍的习俗是吃月饼。“人们享用的绝不仅是月饼的滋味,更重要的是亲情的滋味,这种亲情浓得化不开,长久地贮存在心中,而不是只停留在口舌。” 令李汉秋颇感兴趣的,还有中秋之夜“摸秋”、“偷”人家瓜菜的节俗,这缘自“讨彩头”的心理,湖南侗族则叫“偷月亮菜”;在台湾也有未婚少女在中秋夜偷菜的习俗,“偷着葱,嫁好尪;偷着菜,嫁好婿”;闽南和台湾妇女有一种中秋节俗,叫“听香”:妇女点香礼拜后,留心听别人的谈话和歌唱,以此“口彩”来占卜自己的未来。还有,南京等地区“走月”习俗,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都赏心悦目…… “各地习俗多姿多彩,但万变不离中华文化的基本性格。”李汉秋说,社会要积极地引导好、发挥好团圆心理结构的正能量,使之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精神资源,从而通过中秋节庆促进家庭幸福、社会和谐、民族凝聚、国家统一。 |
关键词:中秋习俗,民俗,皓月,拜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