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林区:生态、生财两不误
【编者按】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文化一脉。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三地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北京市委宣传部、河北省委宣传部日前联合组织京冀两地17家媒体的22位记者,从8月11日到15日,到我省承德和唐山等地,集中采访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举措,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最新成果。 【走基层·围场】 木兰林区位于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地处我省最北端,北部与内蒙古多伦接壤。在木兰林区160.9万亩经营面积中,135万亩是林业用地面积。作为京津地区第一道生态屏障,木兰林区担负着防风阻沙、涵养水源的重要职能。8月12日,记者来到木兰林区石人梁。北边,就是浑善达克沙地,南边是绿波涛涛的林海,成为阻挡沙尘南下的“绿色长城”。 涵养生态义不容辞,发展经济诉求合理,咋办? 护京津水源,挡漠北风沙 在木兰林区海拔约1500米的石人梁上,记者向北眺望,目力所及,是一堆堆黄色的沙丘,如羊群散落绿草间。 这里,是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流动沙地南缘,距离北京直线距离仅200公里,如同巨大的“沙袋”高悬在首都头顶。它不断南侵,再加上人为破坏,片片森林沦为荒漠,曾经水草丰美的木兰围场生态环境越来越脆弱。木兰林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处地势高,若沙源堵不住,就如同站在“房顶”源源不断向京津冀等海拔低的地区扬沙。 可就在记者身后,一面高大笔挺、布满大小冈峦的“绿色城墙”早已拔地而起,他们的成员是落叶松、樟子松、白桦树等,林层清晰、步步设防。风沙骤起时,他们便用顽强的躯体阻挡其前行,成为浑善达克沙地前沿抗风固沙的坚固屏障。 车行林区一片林场,放眼望去并不见林,而是杂草丛生。同行的一位北京记者来到这片“草海”,拨开高高的草丛,露出很多被采伐后的树墩,摸着锯过的横切面,眼里流露出惋惜的神情。十年树木,这片草海再次变成林海,要需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 这是“皆伐”,即成片成片砍伐的后果。一位林场职工实话实说:“大家的收入有限,林场也要经济效益。不靠树木,靠啥?” 生态涵养区也要过日子,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诉求无可厚非。木兰林区下定决心,必须找到治本之策,既要做好生态涵养,又要满足经济诉求。 “那就是要彻底改变成片采伐的模式,探寻生态、生财两全其美的路径。”木兰林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皆伐”变“间伐”两个效益兼得 探索已开始,矛盾也不少。 2008年,木兰林区率先在全省探索了新模式:“皆伐”变“间伐”,即在一定森林面积上分次砍伐林木,同时培育幼苗,以保证森林可持续发展。 任何一项创新都充满阻力,新模式推行之初遇到了强烈反对。有人不理解,一片一片砍伐不挺好吗?而且,林场每年也有8万多立方米的砍伐指标。大家不配合,事情干不成。当时的林区负责人,甚至为此抹过眼泪。 经过专家讲解加上实践,林区工人看到了好处。林业职工陈健说,分次砍伐林木,实际和成片砍伐是一样的效果,也能运出大批的林木,供应社会需求,他们的工资并未降低。陈健解释,既有林场基本都是人工造林,树木密集、相互影响,导致树长不粗、不成材。同时,树木密集还遮挡了阳光,林间不可能生长树木幼苗,不具备持续发展能力。间伐模式则将林间空隙变大,既保证了在不大片破坏林地的前提下有木可卖,向社会供应了木材,又能不断育苗增强森林可持续发展能力。经过六年探索和实践,间伐的优势逐渐显现,该林区年年砍林,但既有林场并未减少,生态、经济效益达到了有机统一。 其实,最受益的还是生态。该林区年年砍林,但既有林场并未减少,同时,新的林场也在逐步增加。从木兰林管局成立至今的50余年间,木兰林区经营面积一直在打着滚地攀升——由最初的30万亩增加到现在的160.9万亩,森林覆盖率85.2%。 据测算,林木蓄积量每增加1立方米,平均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目前,木兰林区林木蓄积量已达70万立方米。森林涵养水源,期盼碧波清流临水立,也已实现——林区内,伊玛图河平均流量每秒2.68立方米,伊逊河平均流量每秒4.578立方米。还有,清清的滦河水长驱500里,滚滚流向北方经济中心天津。 如今,木兰林区已改变大面积皆伐的短期逐利行为,全面步入间伐阶段,走上了“采坏留好、择优保留、藏富于山、寓财于林”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
关键词:生态,木兰林区,赶考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