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河北新闻频道>>国内

公安部反恐专家猝逝:去世前心脏已植入7个支架

来源:新京报 作者: 2014-07-16 08:53:02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反恐专家于天华猝逝

   大学毕业后的24年,于天华一直努力让自己成为“支架”:工作上,这位“青年专家”是中坚力量;朋友圈里,个人魅力让他成为大家交往的轴心。家庭里,他是顶梁柱。

  工作强度大,经常不眠不休,让这座支架倒塌。

  ■ 人物简介

  于天华 山东临清人。1990年从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刑事侦查系毕业,在公安部刑侦局大案处(后为反恐怖处、爆炸恐怖案件侦查处)历任科级干部、副处长、处长。2009年至2011年,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安厅副厅长,2012年任公安部情报中心副主任。

  作为我国新一代反恐专家,于天华曾直接参与侦破20多起劫机案及“新疆系列爆炸案”、“石家庄爆炸案”、“北大、清华爆炸案”、“南京小汤山投毒案”、“大连5·7空难”等100多起有影响的恶性案件和中央交办的重大案件。曾四次荣立个人二等功,所领导部门多次荣立集体一等功。

  2014年6月29日,在参加公安部“严厉打击暴力恐怖犯罪活动专项行动”期间,于天华因工作劳累,在新疆乌鲁木齐街头突发疾病,抢救无效去世,终年47岁。

  去世前,他身体里已被植入七个心脏支架。

  “我想爸妈了,你陪我开车回去看看吧”。

  一天晚上10点,于天华在电话里对好友姜明说。

  半夜12点,姜明和于天华夫妇从北京出发,400多公里,凌晨五点多才回到临清老家。翌日中午12点前,他还得回到北京的岗位上。

  “我想让天华把我鼻梁再打折一次。”宋义说。

  26年前,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的一堂擒拿格斗训练课上,于天华和宋义对抗训练,两人手臂交缠,势均力敌。

  于天华突然腾空跃起,躲闪不及的宋义被猛压在地,鼻梁当场被撞断。

  如今,宋义已是某地公安系统的一位厅级干部。回忆这段往事时,他反倒笑了,“鼻梁修好后比以前还高了一些,大家都说我更帅了”。

  “再打折一次”的意义在于,至少这能证明,当年身手矫健的“班长”于天华还活着。

  6月29日,于天华在乌鲁木齐街头步行时昏倒,身体里的七个心脏支架,没能支撑他再站起来。

  一战成名

  炸药没有被引爆,扬言炸公安部的男子最终被于天华劝服。那年,于天华28岁。

  在山东临清老家,相识已久的邻居、朋友更愿意管于天华叫“保国”。

  保国是父母给他起的小名,他们希望家里的第二个男孩能保家卫国。

  1990年,“保国”来到北京,进入公安部工作,实现了父母的愿望。

  5年后,这个年轻人在长安街一战成名。

  1995年9月5日,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闭幕。中午,一名男子浑身绑满爆炸物,劫持一辆出租车,闯到长安街的公安部门前,声称要见公安部领导,否则就引爆炸药。

  在中国公安部门前要制造爆炸案,史无前例。

  此时,于天华正在楼内值班,情况紧急,他来不及请示上级,便靠近出租车,弯腰对男子说,“我是领导秘书,代表领导来谈判”。获得对方信任后,于天华钻进了出租车。

  “不能让危险出在长安街。”事后于天华对同事说。他跟对方谈判,让出租车缓缓离开长安街,向南走。

  出租车走走停停,与男子沟通也频出周折,车到南二环永定门附近,5公里路,走了两个多小时。

  炸药没有被引爆,扬言炸公安部的男子最终被于天华劝服。

  那年,这位在刑侦局工作的小伙28岁。

  在同事眼中,于天华是个细致的人,总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事。

  朋友圈里,流传着一个他侦破爆炸案的故事。

  1998年,某地发生一起蹊跷的煤气爆炸案:一栋三年无人居住的空置楼房,在水电已断的情况下,突发煤气爆炸,民警现场勘探数次仍不明爆炸原因,很多种可能性被专家一一排除。

  有人将这宗神秘爆炸案通知了于天华。他翻阅材料,仔细询问房间里的一切物品。

  于天华判断,该空置房屋内一定存在一部电话机,爆炸前,如果有人打通这部电话,电话机内继电器产生的火花,在遇到煤气浓度达到一定值的情况下,就会引发爆炸。

  不少人觉得,这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小概率事件,何况于天华并未去过现场调查。但他认为,排除了所有可能后,爆炸原因只能是这个。

  警方朝这个方向侦查,最终现场调查结果与于天华的判断吻合。

  这件事,让他在同事中有了“神探”的名号。

  “他有特殊功能”

  好朋友曾给于天华一个评价:“外星人”。“无论接了什么大案,都像打了鸡血一样,不用睡觉”。

  不去现场就能做出精准判断,靠的是无数次出现场积累的经验。

  2001年,江西万载县芳林村小学发生爆炸案,致42人死亡,27人受伤。事发后,于天华和其他专家现场侦查,迅速查明了爆炸点和爆炸经过。

  调查结论遭到了质疑,有人认为,疑犯从哪里进学校,在哪儿引爆炸药这种细节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查明。

  在公安部任职的处级干部丁树茂回忆,当时于天华之所以敢确认爆炸点在教室第三排这些细节,因为他前后排查,反复顺着目击者回忆的爆炸犯行动路线走了好几遍,才做出的结论。

关键词:于天华,反恐专家,猝逝

责任编辑:李雪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