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新闻频道>>社会万象

大妈街头持枪“打鬼子”走红 观众慕名而来求返场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 2014-07-03 11:41:58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观众变多

  各路观众慕名而来经常被“逼”返场“打鬼子”

  随着网上“打鬼子”照片传播得越来越广,他们的观众也出现了变化。

  在往常,南馆艺术团的观众年龄在40~70岁之间。尤其是在北新桥、簋街一带居住的东城区的老人都知道他们,吃完晚饭散步时都会凑过来看看又跳了什么新舞。如今,男女老少的观众都有,有人甚至从别的城区赶过来围观,很多年轻人自称是从网上听说后过来凑热闹的。

  本来,南馆艺术团为了保证观众的新鲜感,每天都表演不同的曲目,而这几天,他们必须每天表演“打鬼子”。

  老郑说,前几天,他们已经跳完了《地道战》,有十几个刚来的观众不干了,说自己大老远跑过来就是要看这“打鬼子”的。商量之后,团队只好返场,把准备收拾东西回家的“鬼子”再“抓”回来,重新“打”一遍。

  老郑觉得,以前老观众多是因为跟他们都是一个年代的人,团队每次选曲时,就喜欢选他们“那个年代”的流行曲,比如《红色娘子军》、《英雄儿女》、《草原上见到毛主席》、《骏马奔驰保边疆》等,这次火了的《地道战》也是其中之一。“我们这个年纪的人对这些歌曲很有感情,这代表了我们的青春。”

  老郑回忆,有一段时间,他们为了赶潮流,换了别的新潮的曲子,很快就被周围的老观众提了意见,让他们改回去。从此,军舞就成了南馆艺术团的特色。

  跳舞情结

  集体活动让大妈们觉得没有脱离社会

  之所以叫“南馆艺术团”,是因为他们刚开始跳广场舞的场地是在南馆公园内。那会儿,成员一共才十几个人。随着成员的逐渐增多,团队里分出了口琴师、鼓乐队和舞蹈队等多个小分队。

  而到底该怎样跳舞,大家也都绞尽了脑汁。编舞的负责人从网上找到曲子并编好后,大概排练个3天左右就开演,一周至少要出一个新节目,“每个月都要吹坏两个口琴”。

  就连周围的大使馆也找过他们演出,团队成员为此奉上了国际友人“特供版”,跳起了《喀秋莎》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老年人缺不了这个。”老郑说,他们这些人退休后,感觉被社会抛弃了一样,天天都过着脱离社会的生活,很多人的心态也变得不太好,埋怨子女不经常回家看看,有时候一周下来他们都没机会跟别人说上十句话。

  而广场舞这种集体性的活动,让老郑他们每天的生活又重新回到了一个大集体里,由于是在公共场所,在这种氛围里,大家想作出锻炼的舞蹈动作也不会有什么不好意思的了。天天这么跳下来,很多人的身体比退休前还好。

  “我们心态好了,子女也解脱了。”老郑觉得,一起跳广场舞的老兄弟姐妹们,跟自己有共同的生活背景,大家都到了一定年纪,子女们都有了自己的生活,没有了工作可以去操心,都觉得很寂寞。跳舞成了他一天中最盼着的时光,这让他觉得不再被社会抛弃。

  老郑认为,广场舞扰民这一情况可以有协调的空间,比如跳舞的人可以选择离住宅区远一些的场地,跳舞的总时长控制在一小时左右,且选择在不吵人的时间段等。

第一页  上一页  [1]  [2] 

关键词:广场舞,打鬼子,中国大妈

责任编辑:李雪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