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狩猎部落:以放养驯鹿为生 宿营车能看电视

来源:新华网 作者:于嘉 勿日汗 2014-06-29 15:00:26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叶动鸟鸣,阳光斑驳,东北大兴安岭密林深处,38岁的敖鲁古雅鄂温克族猎民布冬霞用树枝和蒿草拢起蚊烟,为一旁休息的40多头驯鹿驱赶蚊虫。

  拢蚊烟,喂豆饼,吹哨寻鹿……是布冬霞和她的汉族丈夫肖良库每天的“必修课”,他们以放养驯鹿为生,在一年四季的山林生活中,沿袭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的文化与习俗。

  “我从小就和大山、驯鹿在一起,山上多好啊,还有驯鹿陪伴,心里也畅快。”身着浅黄色鄂温克女袍的布冬霞爽朗地说。

  敖鲁古雅鄂温克猎民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现有户籍人口290余人,他们当中一些人依然保持使鹿等传统生产生活方式,被称为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

  如今,曾深居山林的敖鲁古雅鄂温克猎民及其子女,有了更多自主选择生活方式的机会。有的成年人进城工作,也有人像布冬霞一样喜欢住在山上,继续饲养驯鹿,并就地取材,经营起猎民旅游点。

  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党委书记卜林生说,目前在山林饲养驯鹿的猎民有24户,分布在9个猎民点,饲养驯鹿1200多头,“留在山上养鹿,或者进城工作,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人正做出各自的选择”。

  布冬霞和肖良库在山林中过着“逐鹿而居”的生活。“驯鹿以苔藓、蘑菇等为食,需要迁徙觅食,我们就跟着它们搬家。”

  肖良库说,政府免费给养鹿的猎民提供宿营车,还有太阳能发电装置,可以点亮电灯、使用电视机。肖良库爱看时政新闻,而布冬霞喜欢体育节目,两人常因抢换频道而“争吵”。

  宿营车一旁,是桦树皮和树木枝干搭起的圆锥形猎民传统住所——撮罗子,还有专为游客住宿、吃饭扎起的2顶帐篷,帐篷外是大石块垒砌的灶台。谈笑之间,缕缕炊烟缓缓升起,一锅清香的草茶沸腾翻滚。

  “每年有很多外地人来我家看鹿,冬天还有香港和台湾游客来山里体验‘极寒’。”布冬霞说,她和丈夫前几年开始给游客提供林区饭菜和帐篷住宿,游客最多时一年能达5000多人次,收入10多万元。

  驯鹿不仅是猎民的重要收入来源,更是猎民眼中的家庭成员。布冬霞不仅为自家40多头驯鹿取鄂温克名,掌握每头鹿的性格,还给它们挂上铃铛。驯鹿活动时,寂静的山林中鹿铃此起彼伏,悦耳动听。

  “驯鹿是猎民的‘亲人’,生活里离不开它们。去年几头鹿被猞猁咬死了,很长时间我做梦都能梦到它们。”布冬霞说。

  由于近年来中国实施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建设工程,大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动植物得到更好的保护,袭扰猎民生活的熊、猞猁等野生动物有所增加,部分驯鹿被伤害甚至被吃掉。为此,当地政府设立了50万元专项基金补偿受到损失的猎民。

  虽然衣食无忧,但说起未来打算,布冬霞有些困惑。“回山里养鹿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我的儿子在城里读高二,还要考大学,不想回到山上养鹿。等我们老了,没人养鹿了,就把它们放生吧。”她说。

  走出猎民点所在的山林,来到10多公里开外的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猎民定居点,一座展示这个民族实物和图片资料的博物馆出现在眼前。

  “80后”敖鲁古雅鄂温克族姑娘莫依图杨是一名讲解员,她从山东一所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工作。“很多来博物馆参观的孩子能用鄂温克语说出展品名称,让我感到民族的精髓还在,我也有责任把民族文化更好地保护和发展下去。”她说。

关键词:狩猎,部落,探秘,驯鹿

责任编辑:赵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