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大运河申遗】大运河申遗的河北记忆
申遗的过程,让沿岸民众重新认识大运河重视大运河 大运河申遗成功无疑是一件大好事,但是如何正确处理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经济建设、合理利用之间的关系,使大运河遗产保护与地方发展相协调,成为大运河申遗后要考虑的关键问题。 “让大运河保护与当地发展相协调,就要让它与当地百姓生活发生联系,让更多人热爱它、了解它。解决好这些问题才是大运河申遗的最终目的。”张立方称,大运河申遗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全世界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中国的大运河。从这层意义上来讲,大运河申遗并不是终极目的,而是借助申遗向大运河保护的更高阶段和层次迈进——让越来越多的人热爱大运河、了解大运河。 大运河申遗的8年来,许多观念在当地老百姓中悄然而变。 8年前,大运河两岸的老百姓对断流的大运河申遗,没有足够的理解和重视,垃圾扔满了废弃的河道,对政府保护文化遗产的号召也不积极。但是8年过去,河北省大运河联合申遗办主任、沧州市文物局局长王玉芳切身感受到了从不被老百姓理解到受到了至高礼遇的大转变。大运河申遗成功后,景县华家口村村民韩新生高兴地说:“太好了。原先大坝为我们挡水防洪,今后还会为我们带来源源不断的收益。”他说,村子里正在谋划建设一个农业生态园,让更多人来看大运河的同时,也光顾他们的生态园。 “大运河申遗成功了,河水啥时候回来?”70多岁的谢家坝村村民李树朝和蓝兰亭一直有一个梦。 “这个梦有可能实现了。”王玉芳称,她曾想过花钱为大运河买水“喝”的办法,“但是仔细计算后觉得太不划算,买来的水一个夏天就会蒸发殆尽。解决的根本还是靠涵养水源,大运河申遗成功后,我们将统一协调动员大运河上游省份联合起来涵养水源,还大运河一河清水”。 申遗成功后,大运河将“流”向何方? 张立方说,“在保护基础上科学发展,才是大运河发出的千年呼唤和最终归宿。” 民众始终是大运河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张立方说,只有真正调动民众的积极性,使每一位百姓都愿意为大运河保护尽一份心,出一份力,大运河才能活得更长,流得更远。 -访谈 省文物局局长张立方、沧州市文物局局长王玉芳: 南运河有望恢复通航 新闻纵深:此次大运河申遗成功,大运河河北段入选“首批遗产点段”名单的有一个河段和两个遗产点。这些点段是否意味着将得到更有力的保护? 张立方:这是肯定的。申遗成功只是开始,下一步,我们在资金配置、规划保护、环境治理和软硬件建设等方面优先向它们倾斜。但是,大运河其他遗产点也会相应加强保护力度,提升保护管理的质量,以期与世界遗产地的保护规格相协调。 新闻纵深:众所周知,南运河已经从上世纪70年代基本断流,申遗成功后是否会恢复通航?水从何处来? 张立方:南运河恢复通航是早晚的事。20世纪70年代,南运河和大部分的北方运河已经断流或间歇性断流。大运河申遗后对于河北段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如何解决水源的问题。南水北调工程即将启用,有一段借道南运河,这会解决一部分用水的问题。但是,让南运河重新通航的条件还不成熟。下一步,希望以申遗成功为契机,从国家层面入手,协调和推进山西、河南、山东等大运河水源地的涵养工作。有了水,大运河的基本生态才能得以恢复,大运河的整体性保护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新闻纵深:沧州是京杭大运河流经的20个城市中流经里程最长的,对于大运河申遗前后,沧州都做了什么安排和打算? 王玉芳:大运河之于沧州就是“母亲河”,可以说没有大运河就没有沧州城。此次大运河首批遗产点段有两处在沧州,所以沧州作为世界遗产地来说不仅是荣誉更是责任。沧州一直在行动,沧州运河景观带市区示范段工程已于2012年10月18日完成。治理后的大运河不仅充分延续了运河的历史文脉,还彰显了沧州的运河文化,塑造了沧州自强不息的人文精神,提升了市民的宜居水平。 下一步,沧州还要继续完成大运河北段展厅的展陈工作,完成大运河沧州段生态保护和展示工程,继续加大大运河遗产保护的宣传力度,推行大运河遗产保护志愿者活动。 |
关键词:大运河,申遗,文化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