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治污困境:环保局不下海 海洋局不上岸
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和全国海洋宣传日,海洋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息息相关,她不仅是全球气候“调节器”,还为人类提供各类水产资源,承载三分之二以上国际货物运输。但随着沿海和海上经济活动疾速扩张,一方面,人类向海洋索取资源的数量和种类急剧增加,另一方面又滥用海洋自净能力,让蓝色“母亲”不堪重负。 绿潮、赤潮:蓝色“母亲”的眼泪 国家海洋局北海预报中心近期在渤海和黄海北部监测到大面积浒苔绿潮。6月7日监测数据显示,黄渤海浒苔绿潮覆盖面积约286平方公里,分布面积约19801平方公里,距山东日照最近约10公里,距山东青岛最近约14公里,并继续向偏北方向漂移。 浒苔绿潮今年将再次涌向山东部分沿海地区,绿色絮状的浒苔又将堆积在沙滩上,发出一股股浓烈的海草腥味,工人又要整车整车地将它们拉到填埋场处理。从2007年以来,这将是浒苔绿潮第8次影响山东部分沿海地区,冲击沿海旅游业并威胁养殖业。 记者了解到,目前科研人员对浒苔形成机理和暴发原因仍在进行研究,尚未形成统一定论,但基本共识是海水中富含大量氨氮是形成浒苔的必备要素。因此,浒苔是沿海经济活动中向海洋排放大量污染物的恶果,大海通过暴发浒苔绿潮来吸收海水中的过量氨氮,自我恢复水质,也向人类发出警告。 突发溢油大伤蓝色“母亲”元气 溢油是近年来海洋环境主要污染源之一,除了船舶正常航行产生的油污滴漏和陆源工业污染物外,重大突发性溢油事故则会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损害,例如大型船舶碰撞沉没、钻井平台和沿海炼油厂发生生产事故等。 2010年7月16日,大连新港输油管道发生爆炸事故,受污染海域约430平方公里,其中重度污染海域约12平方公里,一般污染海域约52平方公里。 2011年6月初,渤海蓬莱19-3油田B、C平台相继发生溢油事故,事故污染海水面积至少5500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蓬莱19-3油田周边和西北部海域,其中劣四类海水海域面积累计约870平方公里。 2013年11月22日,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发生爆炸事故,导致原油入海。监测结果表明,海面油膜分布较多区集中在青岛团岛至黄岛一线胶州湾内侧海域,局部海域石油类浓度超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黄岛大石头以西岸滩有油污分布。 对于重大溢油事故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海洋环境专家持更为悲观的态度,他们认为溢油事故会对渤海生态系统造成中长期影响,特别是海底油污难被稀释和自净,会对底栖生物造成危害,进而影响整个海洋生物链。 14.4万平方公里海域未达第一类水质 国家海洋局发布的《2013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3年我国海洋环境状况总体较好,但陆源排污压力依然巨大,近岸局部海域污染严重,未达到第一类海水水质的海域面积为14.4万平方公里,呈富营养化状态海域面积约6.5万平方公里。严重污染区域主要分布在黄海北部、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江苏盐城、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等近岸海域,主要污染要素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 国家海洋局北海监测中心研究员孙培艳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海洋环境污染源80%以上都来自陆地,包括河流带入、沿海养殖业和工业污染物排放等,因此必须严格控制陆源污染物排海总量并监管确保陆源入海排污口达标排放。 但部分基层海洋与渔业部门向记者反映,陆源污染物排海控制和监管面临“环保部门不下海,海洋部门不上岸”的困境。海洋管理部门只能监管到“入海排污口”和“海洋倾倒区”,对来自上游的河流难以监管。各地的环境保护部门也只能监管当地河流,对跨界河流束手无策,入海河段监管又与海洋部门界定不清。 此外,海洋法律专家指出,海洋环境保护法自1999年修订后再没有修订过,对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后,受害者如何索赔、海洋生态破坏如何修复等内容缺乏配套规定和法律依据,亟待重新修订。 |
关键词:海洋,治污,环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