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行人物:因为有了范振喜 周台子村的村民更幸福

来源: 长城网 作者: 2014-05-16 11:57:28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范振喜来到老年公寓慰问老人。 贾鹏飞 摄
范振喜来到老年公寓慰问老人。 贾鹏飞 摄
廉政公园。 贾鹏飞 摄
廉政公园一角。 贾鹏飞 摄
范振喜来到加气砖厂与工人们亲切交谈。 贾鹏飞 摄
范振喜来到加气砖厂与工人们亲切交谈。 贾鹏飞 摄

  长城网承德5月15日电(记者 李丹丹 通讯员 贾鹏飞)对于地处燕山深处的滦平县周台子村来说,1987年这一年是村子的分水岭。在这之前,周台子村“集体穷、民心散、村子乱”,人均收入不足400元,村集体欠外债8万元;1987年以来,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在村书记范振喜同志的带领下,贫困落后的周台子村翻身变成了一个农业生产集约化、村庄建设城镇化、居住环境公园化、村民福利多元化的文明富裕新农村。

  27年前,周台子村“一穷二白”,村内道路泥泞不堪,村民房屋简陋,山体损伤严重。一座两间的破房子,一张缺腿儿的破桌子,一个没有摇把子的破电话,是村里仅有的固定资产,当然,还有8万多元外债,村里的小伙找不到媳妇,村里的姑娘一个个飞往他乡。

  1987年春,在村支书没人愿意干的情况下,父老乡亲们把目光投向了年仅25岁的退伍军人范振喜。而范振喜也没有让乡亲们失望,从走马上任的那一刻开始,他用一次次的奇迹使这个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如今,村内拥有企业16家,村里有文化中心、幼儿园、小学,甚至还有养老院。步入这个大山脚下绿树掩映的村落,整齐的街道和一栋栋村民自住的粉红色公寓楼和别墅,还以为是走进了城里的小区呢。

 

  产业强村

  为了摆脱村子的贫困落后情况,周台子村发扬“创业、创优、创先”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按照既定的发展思路,立足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坚持持续用力,完成了三次创业。80年代后期,以范振喜为首的村班子带领村民跑项目、引资金,开发稻田、兴修水利、治理荒山、造林栽果,使村集体经济第一次从无到有,人均收入达到1100元,在全县率先脱贫,实现了第一次创业。从90年代初开始,创建村办企业、壮大集体经济,然后以“滚雪球”的方式,先后建起来了铁选、制砖、花炮等多家集体企业,到2002年实现人均收入4280元,率先成为全县首富村,完成了第二次创业。在学习科学发展观中,村班子看清了产业单的弊病,努力向非资源型经济、循环经济发展,建起钢构、塑钢、塑料制品等企业。农业努力实现现代化和产业化,投资建起5000平米的智能温室两个,1000千平米的日光温室38个,陆地采摘园150亩,发展了百亩万树园和千亩“飞地经济”。建起了玉兰菜基地300亩,并建好植物工厂,实现工厂化生产,打开了市场销路,正式铺开了第三次创业的道路。

  目前,周台子企业集团拥有21家企业,2013年全村产值4.6亿,上缴税金5千多万元,集体年纯收入5千多万元,人均纯收入1.5万元,户均存款30.5万元,吸引外地1500多名劳动力就业。

  生态立村

  在发展村域经济的过程中,周台子村同样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以务实的举措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自2001年至2012年,村里累计投入8000多万元,结合矿山“披绿工程”,修沟垒坝护坡动用土石方40万立方米,栽植树木50多万株,山体绿化率达到85%。同时,引资兴办新型节能环保企业,用铁矿尾矿渣生产加气混凝土砌块。并鼓励企业将尾矿砂胶结充填采矿区,用于采矿区的安全治理。

  在集体供暖上,立足长远,投资2000多万元实施水源热泵工程,采用了无污染、无燃烧、无排烟、高效环保的水源热泵技术,既给村民带来了幸福,也保护了村里的生活环境。如今,村里所有的道路都成了柏油路,道路两旁安装节能灯1500盏,所有住房都用上了自来水,使上了太阳能,由碧波清泉,花卉树木、曲径回廊组成的四万平米的公园簇拥着美丽的村庄。

  目前,沿滦河沿岸正在建设集水下养鱼、水上娱乐、河边栽果、绿荫垂钓的“一河两岸”生态景观带3.5公里,休闲农业建设和村庄的3A级景区建设正在筹建中。

周台子村内的欧式楼房。 贾鹏飞 摄
周台子村内的欧式楼房。 贾鹏飞 摄

范振喜来到村小学参观。 贾鹏飞 摄
范振喜来到村小学参观。 贾鹏飞 摄

  文化兴村

  经济发展搞上去了,精神文明建设同样不能落后。为满足村民休闲活动需求,丰富农村业余文化生活,村里投资一千多万元建起一万多平米功能齐全的文化活动中心,建成6000多平方米用于村民培训和科技研发的科技中心;投资500万元,建起了300延长米钢结构三层文化长廊;投资上百万建起大型LED电子屏幕9块,悬挂文化艺术牌匾150余块。

  2011年起,村党委创办了双月刊《周台子村讯》;2012年70多位著名诗人到周台子采风,辑印《诗意周台子》丛书;村里成立了“三新艺术团”,做到周周有演出,月月有节目,并在省市组织的汇演中多次获奖。2010年,周台子村举办了大型的仲夏夜联欢会暨丰收友谊之夜文艺晚会,文化广场聚集观众达3万多人。此外,从维护稳定、提高素质入手,建立健全了治保、民调、民兵、青年、妇联、妇女禁赌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组织村民积极开展了“五好家庭”争创、“十佳好婆媳”评选以及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倡导文明,摒弃陋习,使周台子呈现了党风正、民风纯、村风新的可喜面貌。

  民生安村

  从2002年开始,按照“四个统一”的模式(即: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的模式),周台子村投资三亿多元的新农村建设正式开始了。目的是建楼房20万平米、宅楼78幢756套,中年人可住福利楼,老年人住公寓楼,实现了一家三代各有所居的优化住楼格局。并相继建成了文化活动中心、科技中心、医疗中心、购物中心、村部、教学、老年公寓、福利公寓等楼群。

  在范振喜的努力下,周台子村一天天地富裕起来,村里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村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村民统一住进了欧式小楼,一年四季都能穿上村里发的服装,买粮油菜款可以从耕地返租款和分红款中支付,大多数人还开上了小轿车。村里各种定期的补助多达15项,考上高中、中专以上学校的孩子每年每人可得1000元—5000元不等的奖学金,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有200元—1000元不等养老金,人民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范振喜兑现了自己的诺言,当年那个欠债8万元、人均年收入不足400元的贫困山村,真的变了个样,变成了产值4亿多元的“塞北山区第一村”,被誉为“贫困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村集体的综合实力一天天壮大了,而范振喜却一天天瘦弱。1992年,刚刚30岁的范振喜被检查出患了“白血病”。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一时间,周台子村所有村民都不能接受。

  尽管如此,范振喜依然没有停止工作,他付出常人无法想象的努力。白血病导致血液流通不畅,使他的胳膊硬得像石头,连续工作20分钟,他的后背、大腿就像灌了铅,肿痛难忍。

  要控制住病情,唯一的办法是做骨髓移植手术,高额手术费又成了摆在了范振喜一家人心头的难题。毕竟是血浓于水的亲情,当初发誓“不再认范振喜”的二哥,毅然为弟弟捐献了骨髓。党组织、村民自发组织了捐款,短短五六天时间,乡亲们就凑了十多万元。

  经过140多天漫长的治疗,范振喜起死回生。因免疫力低,按照医生嘱咐不能操劳,需静养三年。躺在床上的范振喜放不下村里的事儿,不到三个月,他就把医生的叮嘱抛在脑后,拖着病体四处奔走。

  20多年来,范振喜又先后患上心肌梗、脑梗塞、干眼病、严重失眠症等多种疾病,先后做过3次大手术,3次从死神手中挣脱。每天靠着大量药剂支撑着身体,但他从没有丝毫懈怠自己这份工作,每天只有3、4个小时睡眠时间得他,心里想的都是村民的事情……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周台子人在“范振喜精神”、“周台子精神”的引领下,必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道路上继续高歌猛进,在村党委书记范振喜的带领下以“创业、创优、创先”创字当头,“敢想、敢干、敢拼”敢字当先,将不断谱写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美好诗篇。

 

关键词:善行,范振喜,周台子村

责任编辑:李雪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