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人数首破700万大关 天之骄子变“焦”子
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700万大关,再创历史新高,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文科生、贫困生、女生、大龄高学历学生就业相对困难。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期望值过高的学生,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中产生自责、自卑的心理,甚至发生了学生在毕业论文和就业双重压力下自缢身亡的极端案例。愈演愈烈的“就业焦虑症”不容小视。 不堪毕业压力,硕士自缢身亡 4月17日,这一天是中山大学历史系2012级硕士研究生提交毕业论文的最后期限,该校历史系硕士生小蔡却选择在这一天到来的前一晚结束生命,他留在书桌上的遗书中写道,“我找不到工作,也无法按时毕业,无颜以对”“我咎由自取”“痛苦啊!”等字句,令人触目惊心。 按照中山大学的规定,硕士研究生如果不能在4月17日这一天前交上毕业论文,便需要申请延期毕业,这就意味着找工作的事情要往后推延。 “毕业季”,天之骄子变“焦”子? “就业是我心灵受到的最大摧残,越是好学校的学生,找工作的心理落差越大,会倾向于自责,觉得对不起所有人。”一所一线城市理工名校的硕士毕业生坦言,随着自己的优势在找工作中捉襟见肘,自卑情结也越来越严重,常常感到颓废、暴躁或抑郁。 甚至还有个别的受访毕业生告诉记者,面临未知世界的诸多不如意,失眠常常光顾,有时在挫败和孤立中确实处于崩溃边缘,唯恐更多的变故和压力,成为压倒自己的最后一根稻草。 拿什么缓解毕业生的“焦虑症”? “从前端预防来说,缓解结构性就业难的现状,还需要改变高校学科专业趋同的状况,找到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完美契合点;而到了后面的择业期间,一些城市可以探索为毕业生提供就业过渡期的免费公寓等人性化的经济援助。”中央教科院研究员储朝晖说。 除了技能和物质层面的辅助,最根本的还是毕业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此外,专家表示,体制内和体制外的不流通造成就业渠道变窄,拼爹、女性歧视等现象等,都容易让学生的就业心理产生扭曲,只有搭建更加开放、平等的就业平台,让学生能够从容、自然地去择业,才能从根本上医治好“毕业季”的就业焦虑。 数据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人人网近日联合推出“2014年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观调查”,在476名受访的应届毕业生中— 就业形势严峻,工作不好找 52.3% 工作或实习经验不足是求职最大问题 70.2% 就业单位歧视 19.3% 受到父母约束 12.8% 与爱人分居两地 12.0% |
关键词:毕业生,大学生,毕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