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与成语:荧屏“传统之美”唤国人“情感共鸣”
美食滋味传人生百味的《舌尖上的中国2》,首集创下1500万人次的收视纪录;以竞赛形式展四字格唯美语境的《中国成语大会》,初赛吸引3万人报名……2014年的春天,中国荧屏文化尽展“传统之美”。 “有一千双手,就有一千种味道。中国烹饪,无比神秘,难以复制。从深山到闹市,厨艺的传授仍然遵循口耳相传、心领神会的传统方式。祖先的智慧,家族的秘密,师徒的心诀,食客的领悟,美味的每一个瞬间,无不用心创造,代代传承。”《舌尖2》中的《心传》在节目开篇中娓娓道来。 虽然是美食类纪录片,《舌尖2》与第一季相比,更侧重讲述食物背后的故事,希望透过美食,去描绘当代中国人在时代变迁下的悲欢离合。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苏六认为,“舌尖”系列想要表达的是所有中国人在食物背后感受到的情感共鸣。 31岁的上海外企白领杜雯雯说:“前段时间母亲来我这住了一周,临走前做了八宝饭、饺子、卤菜等,塞满了家里的冰箱。我4岁的女儿特别高兴,她说外婆留下好多好吃的,等吃完后外婆又会来的。” “这让我突然感到恐慌。因为我几乎不太会做饭菜,女儿长大后,记忆里会有外婆的味道,还会怀念家乡菜。那我将来能给女儿的下一代留下什么?是不是‘外婆留下了好多快餐优惠券’?”杜雯雯有些无奈,她的快节奏生活里更多是咖啡、披萨、三明治等“洋玩意”。 “如果说《舌尖1》是紧扣美食纪录片的类型,在讲述饮食文化的同时寄托一定的人文情感的话,《舌尖2》对于情怀的表达欲望更加突出,显示了想借人文情怀对纪录片类型化进行一次糅杂与突围的勇气。”何苏六说。 眼下与《舌尖2》在中央电视台同步播出的,还有去年曾在社会引起极大反响的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姊妹篇——《中国成语大会》。 “汉语承载着国人的共同文化密码和价值观,这种文化黏合剂不仅提升了文化自信,而且有助于消弭社会裂痕,形成牢固纽带。”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调研中心主任杨建华认为,正因如此,《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去年火爆荧屏,相信《中国成语大会》也会带给观众更多启迪。 成语是中国独有的语言现象。四字成章的结构、高度浓缩的寓意、古今同用的历史以及其内容所表现的中国价值观,使成语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但在当下的键盘时代,传统汉字书写不仅面临“提笔忘字”的窘境,承载着丰富人文内涵的成语也遭遇着“乏人问津”的困惑。 《中国成语大会》正是巧妙地将中国文化的传统精髓融合在全球流行的猜词竞技中,以全新的竞赛形式,承载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传播的使命。正如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大会嘉宾蒙曼所言:我们是“适逢其会”“躬逢其盛”。 安徽广播电视台综艺频道《美食来了》导演陈小康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舌尖2》《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的火热都有共通之处,就是让人们产生了文化上的自省。 “比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让很多人产生这样的感慨,很多字和成语都似曾相识,好像上学都学过,但就是不会写,也让人震惊‘原来我不是文盲却失去了好多文化的根本。’《舌尖2》则让人们发现,原来生活中那些平凡食材的背后有那么深远的文化,包藏了那么多生活哲理。这些节目让人们意识到自身在文化传承上的缺失,从而产生关注和反省。”陈小康说。 “我的女儿从早教就开始学英语、弹钢琴,她喜欢过圣诞节、万圣节。最近这些文化类节目让我意识到我们是如此浮躁,以至于好像失去了自己的根,文化的传承至少可以从每个家庭开始。”杜雯雯说,她想从向妈妈学习如何做一顿可口的家乡饭菜开始。 |
关键词:舌尖,美食 |